天色漸暗,夜愈涼。“咚咚咚鏘、咚咚咚鏘、咚鏘、咚鏘”車陂晴川蘇公祠里鼓聲連連,一群十五六歲的學生正練習舞獅,用激情驅散了冬日的寒意。廣州天河,幾乎每個村都有龍獅隊。近日,記者走進石牌、車陂、獵德等多個城中村,驚喜地發現一批“00后”“10后”雄獅少年。他們就像《雄獅少年》里的主人公阿娟,從零開始,一步步躍級而上,成為舞臺上的主角。
“00后”少年鐘情舞獅
半蹲、挺直腰板、雙手平舉,“計時開始”,大師姐一聲令下,車陂龍獅體育會的隊員們扎起馬步。墻上的時鐘滴答轉動,有隊員功力不足,雙腿開始微微顫抖。21歲的凌學謙動作標準,紋絲不動,直到大師姐喊停。這是他練習舞獅的第六個年頭,“只有練好基本功,才能拿獅頭。”
當年,只是因為在街頭多看了一眼舞獅表演,凌學謙就被迷住了,十六歲的他開始跟著村里龍獅隊學習。高中,放學后凌學謙就跑來訓練,入隊兩三個月才有機會拿獅頭。“很辛苦,操作也很困難。”另一邊,他還要承受父母反對的壓力,偷偷練習。盡管如此,凌學謙依然沒有放棄,“正因為練習舞獅,我才學會了堅持。”曾經的他,從未對一件事這么執著。
現在,凌學謙在清遠的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讀大三。每次放假回村,碰到祠堂有訓練,他從不缺席。未來,凌學謙想繼續練下去,舞獅已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相比凌學謙,14歲的王智銘接觸舞獅要更早些。當他還不夠力氣舉起獅頭的時候,就跟著村里的舞獅隊玩。初一那年,王智銘正式加入車陂龍獅體育會。雖然年紀小,他悟性高、學得快,短短兩年已經可以利落地跳躍、擺動。2021年底,他代表隊里出戰,作為獅頭參加了第六屆“天河獅王杯”傳統南獅爭霸賽。“我喜歡隊里的氛圍,大家在一起,累也覺得開心。”
從幼兒園選拔的龍獅少年隊
“天河獅王杯”傳統南獅爭霸賽,始于2016年8月,至今已連續舉辦六年。
2016年,學武出身的陳慧君在獵德村開班教學。她試圖培養一批舞獅少年,無奈遇冷。“有時候,兩個教練對著一個學生,很尷尬。”2018年,“天河獅王杯”增設幼兒小學組別,陳慧君感覺機會來了。她聯系獵德幼兒園,選拔孩子組隊參賽,得到園方大力支持。意外的是,融入舞蹈元素的獵德龍獅少年隊,令觀眾眼前一亮。當年村里的宗族宴上,孩子們登臺表演,掌聲連連,陳慧君打響了第一炮。從幼兒園到小學,這群孩子一直跟著陳慧君練習舞獅。
對陳慧君來說,更大的收獲是重圓舞獅夢。“沒想到,可以重出江湖。”她來自肇慶的武術世家,嫁到獵德后,每次聽到村里龍獅團的鼓聲,她心里都抑制不住地激動。每周五、六晚上,陳慧君帶著獵德龍獅少年隊集中訓練,她的兩個孩子也會加入。古色古香的祠堂傳來陣陣鑼鼓,馬路對面就是流光溢彩的中央商務區,相映成趣。
多方合力撐起南國醒獅
廣州醒獅何以延續至今,生生不息?探訪過程中,記者發現村委會、學校、民間團體齊齊發力,共同守護寶貴的非遺文化。
電影里,阿娟為了學習舞獅,不惜跋山涉水,尋找師傅。現實中,村里的龍獅隊敞開大門,歡迎有興趣的少年加入。截至目前,車陂龍獅體育會培養超過100名隊員,均不收取學費。負責人蘇銘信介紹,建立隊伍得到村里父老、愛心人士贊助,并獲許在晴川蘇公祠訓練,日常主要靠商演維持運營。
春節臨近,蘇銘信已經接到多個表演邀約,最近正在加緊訓練。平時,他和其他教練都有主業,只能利用休息時間帶隊員。“除了上班、回家,其余時間都投入隊里的訓練。”蘇銘信深知,沒有新人加入,舞獅很難傳承,他的心愿是:把龍獅文化,一代傳一代。
在廣州,有舞獅愛好者憑著滿腔熱情,搭上時代發展的快車,讓興趣成為謀生的看家本領。比如,廣州市泰晟龍獅團團長羅定國。1994年出生的他,初中開始接觸舞獅,一路修煉,成長為舞獅高手。大專畢業后,他參加了許多比賽、商演,賺錢養家。后來,羅定國主要從事舞獅教學,學生遍布廣州各區。“一年365天,幾乎每天都有課。”更值得驚喜的是,他帶出了十幾個教練,正向北京、上海、重慶、清遠、韶關開拓業務。
“醒獅以后可能會更加火爆!”近年來,不少政府單位、學校、社會組織邀請陳慧君去教舞獅,她也經常在街道、社區開公益課。因此,陳慧君對醒獅的未來充滿信心。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