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的不是《人與自然》吧?”26日晚,觀眾在看完《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第二集后表示,“不光美食治愈,還被主人公們面對生活的樂觀感動到了,勇敢的人立上潮頭,佩服他們的勇氣。”總顧問沈宏非也調侃表示,從“美食紀錄片”升級成了“美食動作片”。記者采訪創作團隊,了解海鮮美食“從大海到餐桌”背后的故事。
高大上的海鮮,拍出了打動人心的煙火氣
每一幀都是屏保,還原食物烹制的細微過程,美食紀錄片拍到極致,還能拍出什么花來?《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的答案是,把高大上的海鮮拍出打動人心的煙火氣。制作團隊從北向南,一路上同四海漁民一起,經歷了諸多風浪,也捕捉到除了美食之外,許多有趣動人的故事。
第一集中,海洋島這座黃海深處的島嶼,居住著從1000公里外的黑龍江搬遷至此的李天佑一家。在當地,從事水下作業的漁民,被稱為“海碰子”。海上的風浪再大,“海碰子”李天佑都會準時下海捕獲,因為這就是當地漁民的求生之道。
漁民們和海洋為伴,海鮮也早已和他們的生活緊密相融。李天佑將捕獲的鮮美鮑魚,連同小院兒出產的土豆在鐵鍋里一同悶燒,和妻子女兒一起,享受著來自海洋的食物,盡管在異鄉,也能感受到這份家的溫暖和安寧,同時被網友趣談為“東北人連鮑魚都用鐵鍋燉”。
從大廚手中工序繁復的椒麻啫喱佛手螺,到漁民家里的鮮香出鍋的清炒佛手螺,風味不同。如何著重去表現漁家人喜歡的家常做法,也是本季的一大特色。深度挖掘美食背后的漁家故事,不僅拉近了觀眾與被記錄者之間的距離,也更靠近人物的情感和其內心表達。就像來自豐饒膠東、體碩肉肥的新鮮鲅魚,在充分腌制后油炸,個個彈勁兒十足,滋味不同的各式海鮮,散發著它們獨有的魅力,讓人欲罷不能。
每期都有個可愛娃,你被戳中沒?
你注意到沒,這一季每期都有一個娃戳中網友的心!第一期有8歲男孩林本本,一上來就抱怨自己因為調皮被父母“嫌棄”,成功吸睛。其實他不僅是個學霸,還能記住很多國家和地名,網友對這個小鬼頭喜愛有加并送上祝福:“林本本太有趣了,等你成為地理學家的那一天!”
這一期有海南萬寧的女孩許妍,“有人說我爸爸像孫悟空,英雄、巨人、奧特曼……”,小小演講者下一秒畫風突變,語速加快,神經附體,“我覺得爸爸呢就當個捕魚的就夠了,爸爸就像個英雄,很厲害,披個披風……”
為了更好的呈現出美食背后的故事,制作團隊嘗試并運用了全新的拍攝手法,比如通過孩子的視角,用“放大鏡”一般的鏡頭設計,來呈現更加真實的海島生活。在南海海域——海南島,住著擁有幾百年歷史的疍家人,他們以海為伴,以舟為家,以漁為業,老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為一生都在魚排上生活的老何,直面鏡頭時,往往羞于表達,然而在生活中,卻有著樸實的自然隨性。這些情緒的瞬間迸發,大多被記錄下來。但有時攝像機也會錯過一些美好的瞬間,雖然有遺憾,但質樸、治愈的基調,還是讓觀眾們大呼感動。
首集分集導演楊超表露創作初衷:“我想通過4個不同的家庭,讓大家看見不同海域、不同人家的生活狀態。這里面有他們從大海中的獲取,也有他們對大海的回饋。雖說拍攝時間不長,只能捕捉到他們生活的一個剪影——很多人在海邊可能已經生活了七代人八代人,但我們想借助攝影機,借用這短暫跟他們相處的時間,用影像的方式把他們的生活記錄下來,給大家看到,原來海邊的人與大海,是這樣相處的。”
浪頭擊水險象環生,變身“美食動作片”
第二集《弄潮.浪頭擊水》,著重刻畫了漁民與海浪之間的驚險博弈。節目組走訪探尋多地,將海鮮美食背后的傳統捕撈手法一一收錄。李勇總導演介紹說:“我們花了非常大的力氣去尋找傳統的、即將消失的捕撈手段,徒手攀巖的采集、海南古樸的手拖大網,這些都是古老傳統而且依然在生活中存在的勞作方式,給了我們很多驚喜。”
地處熱帶的海南萬寧藍田村,當地盛產的炮彈魚,肌肉飽滿,經過撒鹽火炙,嫩肉呈束狀裂開,脂肪散發出迷人的焦香。其捕撈手法依然沿用著傳統的手托網捕撈——不借助任何裝備,只憑借一張漁網,眾多漁民齊力合作,用充沛的體力與膽量,將500米的網繩,前端敞開尾部封攏,讓魚群乖乖的進入網中。主人公許環明更是擔負起捕撈漏網之魚的重任,在女兒眼中,爸爸是名副其實的“超級英雄”,不懼海浪,立上潮頭。
浙江舟山群島,一群年過半百的漁民阿姨,在風浪和絕壁之間摘取佛手。沒有安全裝備的她們,手套和膠鞋是唯一的保護。礁石表面濕滑,尤其是在漲潮時,海浪襲來,高低落差超過五米,下面船上的老公也看得揪心。驚險刺激的捕獲場景,讓來之不易的佛手顯得尤為珍貴。嗯,吃得也更香。
記者了解到,節目組為了更好的呈現下海捕獲的影像,常常要跟隨漁民們一起,感受海浪的翻滾洶涌。廣東珠海東澳島的漁民阿昌和阿倫,在水流湍急的區域對辣螺進行捕獲,攝影師跟隨主人公穿梭在水面與海底,為了保證鏡頭中的完美呈現,往往要站在“潮起來,浪打過來”最兇險的角度去拍攝。
據第二集導演郭安透露攝制過程:“從漁家借來幾根麻繩,并用夾角型的方式把攝影師牢牢拴住,再由其他四個工作人員合力拽住,用四個人的力量來控制繩子……一般像這種復雜的水下拍攝,會反反復復的嘗試幾個小時之久”。而最終呈現出的畫面,也讓屏幕前的觀眾為之驚嘆:“巨浪仿佛直接拍打在我的臉上”。
不少觀眾被第二集中那群年過半百的可愛漁民所深深觸動。在狂風巨浪面前,他們彼此激勵對方,盡管危險重重,但依舊無法阻擋他們捕獲的決心。在他們身上的那份勇敢和堅韌,還有捕獲歸來笑談人生的樂觀,讓觀眾感嘆這群弄潮的漁民,在面對驚濤駭浪時的淡定和豁達,是那么的令人動容。有觀眾在看過后表示:“真是鮮活自在人間,不光美食治愈,還被主人公們面對生活的樂觀感動到了,勇敢的人立上潮頭,佩服他們的勇氣。”
總導演陳曉卿表示:“美食,不應該是小眾的,它應該藏在大多數人的一日三餐里。”這一季的海鮮故事,不僅關注美食更對美食背后的人傾注了大量時間和情感。觀眾在看這些美食與背后故事的同時,亦是在豐富自己的人生。
原來“耗兒魚”是海鮮?順帶科普冷知識
才播出兩期,節目中都帶火了哪些海鮮美食?對于重慶這個濃烈口味大行其道的城市來說,天南海北的食材,在充滿暴力美學的火鍋面前,無不被調教的俯首帖耳。剝皮魚——一些鲀形目魚類的俗稱,剝皮去頭來到重慶后,被冠以“耗兒魚”的諢名。
急速冷凍的耗兒魚,經過?時間的燙煮依然潤嫩。而牛油捎帶的麻辣滋味,將耗兒魚緊緊簇擁。色香味俱全,撩撥著人們的味蕾。當地的火鍋店老板老劉——從宜賓來到重慶扎根,憑借著耗兒魚與火鍋的極佳搭配,從4張餐桌打拼成火鍋網紅店。在此成家立業,終于也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導演郭安也為之感嘆:“海邊的風浪是今天我要出海了,我要去看看潮水了,耗兒魚所體現的是另外一種潮水,另外一個讓他內心當中不斷勇于去站起來的潮水。”
對于“耗兒魚”的由來,攝制組進行了大量的采訪和考究。探訪重慶本地,許多年輕人都不知剝皮魚為何物,有的人以為它是重慶本地的一種養殖魚類,甚至不知道它其實是一種海鮮。郭安導演表示:“采訪到年齡稍微長一點的街頭觀眾,才會很清楚耗兒魚究竟是什么東西。在他們的記憶中,大概在60、70年代,幾毛錢一斤、凍成冰坨坨的耗兒魚,在市場隨處可見。后來經過幾十年反復出現在家庭餐桌上,好像它就成為了來源于本地的食材。”
節目里這種有趣的小故事,引發了觀眾的熱議,紛紛表示:“既學到了冷知識,又享受了一把劃水摸魚的快感。”“原來耗兒魚是海鮮啊真的長見識了!看美食的同時還豐富了知識,真不錯。”INTO1成員林墨在知道耗兒魚是海鮮時,也是一臉的震驚,并感嘆道“從小吃到大的東西居然是海鮮”,直言科普能力非常強,值得細細品味。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