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暖簾,“先來一杯啤酒”,這是經常出現在日劇中的場景。下班后,或相約好友到居酒屋談天說地,或一人獨酌,以撫慰一日辛勞。居酒屋里可以放松地喝酒,下酒菜又豐富又便宜,如果是一群人一起去的話還可以點很多菜大家分著吃。這一傳統可追溯至江戶時代。
兩百多年前的江戶,居酒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酒乃掃愁帚”的諺語一直流傳至今。
俘獲人心的居酒屋,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什么酒最受歡迎,可以搭配哪些菜肴,經常光顧的客人是哪些人,又與今日居酒屋有何異同?
帶著這些問題,日本飲食文化史研究者飯野亮一,在《居酒屋的誕生》一書中,爬梳江戶時代居酒屋誕生與發展的過程,探索居酒屋的源頭,深入歷史現場,在浮世繪、川柳、俳諧的足跡中,一探江戶風情。
1603年,德川家康成為征夷大將軍并且設立了江戶幕府。江戶作為幕府的都城迅速發展成為大都市,聚集了全國各地的人,其中以男性為主,而這些男性對酒類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于是江戶町里很快就出現了賣酒的酒館和很多賣煮制食物的茶館。在酒館和茶館,客人可以買到酒,但售酒并不是這些店鋪的主業。因此一些以賣酒為主業的店鋪便應運而生了,這就是居酒屋。“居酒”的意思是在酒屋里喝酒,區別于只銷售酒但不能在店內飲用的酒屋。
在江戶中期以前,江戶地區都沒有本地所造之酒,飲用的多是從京都方向(畿內地區)運來的下行酒“諸白”。“諸白”的做法與今天的日本酒相同,是用精白米釀造的清酒,做法始于16世紀中葉的奈良。
雖然依賴從京都地區運來的酒,但因禍得福,江戶消費的下行酒有著原產地無法享受的附加價值,那就是在運輸途中所產生的味道變化。伊丹、池田的酒在剛剛釀造出來時,酒味辛辣,且有苦味。然而經過長途海陸運輸抵達江戶后,酒的辛辣減弱且略帶甜味,香氣撲鼻。正因如此,關西地區甚至開始盛行先將酒運到江戶,然后再運回當地飲用的做法。
不同于今天的居酒屋,江戶時代的居酒屋從早上就開始營業,而且一年四季都喝溫酒,冬日最受歡迎的菜肴則是小火鍋。吃著火鍋,喝兩三合溫酒,治愈當屬居酒屋!
居酒屋店內。座位被屏風隔開,客人們各自點了自己喜歡的菜品在喝酒。
19世紀前半葉,江戶市民每年的飲酒量多達90萬樽,大約為56700升。如果按照當時江戶人口為100萬來計算的話,那么一人一天大概要喝掉155毫升的清酒。以酒精的攝入量來比較的話,江戶市民在飲酒這件事上絲毫不弱于今天的東京人。
在日本有句玩笑話,即“大火和酒鬧是江戶之精華”,雖然幕府對酗酒鬧事者會施以嚴厲的處罰,但酒后鬧事的情況層出不窮,甚至還有很多專門為較量酒量而開設的“大酒會”。
在江戶時代,人們把醉得不成樣子的狀態叫作“生醉”。當時還有俳句形容這一情況,“大醉之人向來是,高呼尚能飲”,看來無論何時何地,醉酒之人的“心聲”都如此類似
不僅如此,江戶人還有一套“醉酒等級”。甚六是形容醉得非常嚴重的人,“甚六睡倒,甚五動手”,“甚七令人束手無策”,“甚十二,請出毛巾和雙耳水盆”。
江戶時代,居酒屋盛極一時,但其實經營并不輕松,敲詐、強賣等情況時有發生,也曾有因糧食歉收、大饑荒而限制開店的政令頒布。但無論是夜間營業禁令、酗酒禁止令,還是頻繁遭遇的敲詐勒索與賴賬,都沒能壓垮江戶人對居酒屋的熱情。
打開《居酒屋的誕生》,仿佛重返江戶時代,見證居酒屋的誕生與發展過程,探究居酒屋俘獲人心的奧秘,感受煙火撲面的庶民生活。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