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國叩開了WTO的大門。體量最小的保險業充當“排頭兵”,領先銀行和證券,成為中國現代金融“三駕馬車”中開放時間最早、開放程度最高的行業,也拉開了外資險企加速涌入中國的序幕。
20年來,中國保險業已發生了巨變,保費規模、保險資產、保險密度不斷刷新高度,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當年談外資色變的“狼羊傳說”,如今已演變成中外險企共贏的局面:一批像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太平洋保險的中國險企迅速壯大,躋身世界500強;以友邦保險集團、安聯保險集團為代表的外資險企巨頭紛紛重兵布局中國市場,與中國經濟同頻共振。
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和經濟的“加速器”,保險業在現代產業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站在入世20年的節點上,在新發展格局下,中外保險業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如何拓展中國市場?如何推進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南方日報調研團隊深入走進友邦保險、太平洋保險等中外世界500強險企探尋答案。
友邦保險:外資險企巨頭的中國夢
在香港,中環AIA(友邦)摩天輪日夜轉動,與不遠處友邦金融中心的一抹紅色相呼應,世界級地標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近在咫尺。
在上海,外灘17號的友邦大廈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黃浦江對岸是陸家嘴——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金融中心之一。
在廣東,一條由友邦金融中心等總部大樓構成的城市“天際線”映入眼簾,成為廣東金融高新區的一張“新名片”。
自1919年從上海起步,這家外資險企就開啟了與中國長達百年的故事。友邦在中國的發展之路,濃縮了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歷程,見證了中國民族保險業在開放中成長的經歷。“我們是中國入世、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受益者,也是見證者和貢獻者。”友邦人壽首席執行官張曉宇說道。
如今,中國內地市場已經是友邦保險集團新業務價值的最大貢獻者。在金融業加速開放的格局下,這位外資“優等生”布局中國的腳步加快,呈現不斷壯大的勢頭。
經營布局之變
中國內地成為主戰場
2021年4月,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一對雙胞胎兄妹“友雙”“友喜”被友邦人壽認養,當天,刷屏的還有另一件大事——友邦人壽四川分公司開業。
“我們在中國內地區域拓展方面取得了快速的進展,湖北分公司也已經獲批開業。”張曉宇說道。隨著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友邦人壽順利成立,友邦在更多區域加速落子,不斷下沉市場,在原有的上海、北京、廣東、深圳、江蘇、天津、河北的版圖上再落兩子。
友邦保險2021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在中國香港、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18個市場中,中國內地市場是集團新業務價值的最大貢獻者,規模達到7.38億美元,同時還實現同比20%的增長。
友邦看好中國市場,不僅業務端,投資端也在“增持”。“未來若錯失中國市場,增長幾乎無從談起。”張曉宇說道,這是國際保險巨頭對于中國市場達成的共識。
人才培養之變
壽險改革下的營銷員戰略
中國傳媒大學碩士、注冊金融理財師(CFP)、大型互聯網公司工作11年……帶著這些履歷標簽,劉艷艷于2018年底辭職加入友邦廣東,用連續三年達成百萬圓桌會議(MDRT)的成績證明自己做對了選擇,其轉型之路在友邦人壽頗具代表性。百萬圓桌會議是全球壽險精英的最高盛會,已成為中國龐大壽險營銷隊伍的最高權重榮譽之一。
數據顯示,友邦人壽的新增營銷員隊伍中,不乏來自重點院校高材生及海歸精英。同時,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也被友邦的職業平臺所吸引,律師、教師、醫生、工程師、企業主、公司高管等在此切換人生新賽道。
在壽險行業面臨轉型的今天,優質的營銷員渠道尤其重要。友邦于2018年推出“卓越營銷員3.0戰略”,在全行業率先開啟“優增優育”的探索實踐,打造出一支人才精英化、經營穩健化的營銷員隊伍。
“我們的百萬圓桌會注冊會員人數增加25%至超過16000名,并且連續第七年成為全球擁有最多百萬圓桌會注冊會員的公司。”友邦保險2021年上半年報中陳述。
而事實上,保險營銷員制度也正是由友邦保險引入中國內地的。在1992年重返中國內地市場時,友邦培養了中國內地首批36位壽險營銷員,將保險從“坐商”變革為“行商”,點燃了壽險業快速增長的引擎。
根據《2020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截至2019年底,內地壽險營銷員數量達到912萬,但硬幣的另一面,則是行業準入門檻低,“大進大出”依靠“人口紅利”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摒棄‘人海戰術’,通過卓越營銷員戰略革新定位,關注高質量、精細化、持久性的服務能力,將營銷員打造成陪伴客戶一生的‘健康及財富管理伙伴’和‘保險企業家’,贏得客戶信賴,這是友邦人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張曉宇說。
創新驅動之變
客戶需求是根本出發點
在廣東金融高新區,友邦金融中心的14臺電梯飛速運行。與此同時,每天數以萬計的信息、數據經過上傳、處理,在這個金融后臺總部匯聚,并供全國各地使用。
業務數據化,數據業務化。在疫情激發保險業線上化加速的背景下,友邦持續通過創新的數字化工具賦能營銷員,構建對客戶和團隊的精準認知,達到產能提升的效果。
除了科技賦能,友邦的產品創新方面也引領行業,客戶需求是主要驅動源。
后疫情時期民眾風險保障意識不斷增長,友邦推出“友如意”重大疾病保險系列,以近2000種產品組合為中國家庭靈活定制多樣化的重疾保障解決方案。
社會老齡化加劇趨勢下,友邦則推出“友自在”養老綜合解決方案,一站式滿足養老客戶對于資金儲備、健康保障、康養服務的全方位需求。
高凈值人群數量不斷增長,催生家庭財富良性永續需求驟增,友邦推出“傳世”家族辦公室,試水家族事務管理業務。
“最根本還是怎樣能夠更好地為客戶創造價值,這個出發點非常重要,資源配置、企業價值、公司架構包括銷售渠道的升級,都要與之高度匹配,才能升級成為一家真正客戶驅動型的保險公司。”張曉宇說道。
中國太保: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新增長極
11月18日,中國太保旗下中國太保壽險宣布香港子公司獲批,這是中國太保服務對外開放、融入國際市場的又一大步。
作為“海派保險”代表,中國太保較早邁開國際化步伐,與此同時,還引入凱雷投資、德國安聯保險、瑞士再保險等外資為基石,于2020年成為首家在上海、香港和倫敦三地上市的中國企業,目前躋身全球500強榜單第158位。
談及發展歷程,入世是繞不開的節點。“2001年對整個中國金融行業而言都是重要的承上啟下之年,對保險業來說,更是率先打開了外資進入中國的大門。”在中國太保總裁傅帆看來,保險業不僅開放最早,也是開放力度最大、效果最明顯的行業之一。
如今,解除持股限制的外資正在加速進入中國,中資險企也在新格局下重新尋找定位。“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為保險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太保正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全力實施‘大健康’‘大數據’和‘大區域’戰略,在發展質量方面再上新臺階。”傅帆表示。
“走出去”前景廣闊進一步融入國際大市場
“上次是2020年6月,中國太保遠赴倫敦發行GDR,這次則是啟動全球招募計劃。”一位中國太保的員工告訴記者,今年11月18日,香港傳回壽險子公司獲批的好消息。2天后,公司面向全球招聘“長航合伙人”。
自1994年在香港設立首個境外子公司,中國太保“走出去”的腳步便再無停歇。2010年2月,中國太保投資管理(香港)公司成立;2009年12月,中國太保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2020年在倫交所上市。
入世打開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門,也為險企在海外設立機構,提供配套保險服務打開了廣闊空間。2002年起,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大幅增長。面對加入WTO后服務業進一步開放、競爭加劇的局面,該公司大膽改革,取得明顯效益,財產保險費和人壽保險費都有大幅增長。
2017年,中國太保產險成立海外業務部,迄今為700多個“一帶一路”建設護航。中國太保的海外業務也累計覆蓋100多個國家,為境外風險提供近萬億元保險保障。2020年,中國太保的保費收入達到3565億元。
“在境外設立機構,一方面是服務客戶需要,主要是為中資企業的海外機構提供保險保障、理賠和資金服務;另一方面則是搭建平臺,既可以開展全球化的保險和資管業務,提高承保和資產配置分散風險的可能性,也可以將境外先進的產品服務、品質規范標準反哺內地。”傅帆說道。
不僅是業務布局,上市也成為中國太保“大步走向海外”的注腳,傅帆表示,通過上海、香港和倫敦三地上市,中國太保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進一步融入全球大市場。
“引進來”合作共贏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上個月舉行的第四屆進博會上,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2900多家企業參展,展覽面積達到36.6萬平方米,再創歷史新高,意向成交金額達707.2億美元。很多人也許不知道,無形的保險之手默默地為展會筑起了一道風險屏障。
作為四屆進博會的指定保險服務商,中國太保今年為進博會提供了總保額超萬億元的“產、壽、健”一站式綜合保險保障和一體化風險管理服務。
不僅是外企走進來給保險行業的業務打開空間,外資保險公司進入帶來成熟的產品、服務、理念,都像春風吹拂著中國保險業。
“入世的前后,中國太保分業設立了多家專業子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和現代化管理,還有實施集團ITSP規劃奠定公司數字化建設基礎等,一系列管理模式、服務能力、科技手段的改進升級,為太保的專業化、精細化和集約化經營奠定了堅實基礎。”傅帆說道。
更加開放的市場,也讓中國太保有機會引入國際資本、招攬全球人才,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無論是2005年引入戰略投資者凱雷、2009年H股上市引入基石投資者安聯集團和三井住友海上,還是2020年通過發行GDR引入基石投資者瑞再,多年來中國太保在戰略、股權、承保、再保、理賠、風險管理、人才交流等多方面與國際戰略合作伙伴展開深入合作。
“廣闊的視野和平臺,優質的股東,專業的外部董事和獨董,都對完善公司治理,科學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傅帆認為,中國太保充分享受到中國入世、對外開放帶來的積極成果。
新格局下“再出發”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新增長極
2021年上半年,宏觀經濟和市場形勢復雜多變,保險行業整體業績低迷;另一方面,隨著金融業開放腳步加快,外資險企加速布局,行業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太保將如何突圍?
聚焦大健康、大區域、大數據的三大戰略,是中國太保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錨定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其中,粵港澳大灣區被賦予了特殊意義,在這里,中國太保的“脈動”更加明顯。
在廣州成立灣區總部,中國太保制定了服務大灣區建設的“三年行動計劃”,并在集團層面成立了推進辦公小組,統籌協調集團各板塊資源,推進重點任務的落地實施。
在大健康產業方面,中國太保壽險全資打造的“太保家園”高端養老社區已選址落戶廣州番禺,這是繼成都、大理、杭州等城市之后規劃的第9個項目,還有可能在其他大灣區城市增加落地。
在科技金融方面,即將在深圳啟動設立太保金融科技公司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加強金融保險行業在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方面的新技術研發、孵化和應用。
“大灣區處在市場機制高度成熟、經濟高度外向化的發展環境中,中國太保將著力在‘創新’上使力氣,一方面通過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一方面通過全面加強資源投入來激發灣區機構的發展活力。”傅帆說道,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大灣區被定位為中國太保的“創新引領新高地”和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