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安江大壩上,看著巨大溢道口和橘紅色的門式起重機,回想起去年夏日,水庫建成61年來首次9孔泄洪的壯觀場面。
那一次,讓新安江水電站以一種“網紅”的形式刷屏,海量的“農夫山泉”伴隨著“千島湖魚頭”滾滾而來的畫面讓上億網民大開眼界。
隨之走紅的,是新安江水電站建站的動人故事。
其實,新安江水電站早就是一個著名的紅色教育基地,她有多重頭銜:“全國水電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浙江省主題黨日活動基地”、“浙江省青少年紅色之旅經典景區”、“杭州市青少年第二課堂”……
“紅色寶藏——走進紅館學黨史”系列報道,記者跟隨新安江電廠原副廠長項傳發,在宏偉的大壩上和展覽館中回顧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制設備、自行施工的“三自電站”的歷史。
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就有她
新中國成立之初,上海的電廠是被敵人襲擊的重要目標。1950年2月6日,來自國民黨的敵機空襲,楊樹浦火電廠與閘北火電廠損失慘重,市區大面積停電。2月21日,閘北電廠再度遭到轟炸,一個月后才修復發電,給上海市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損失。
當時,華東軍區司令員、上海市市長陳毅曾親自視察被轟炸的楊樹浦發電廠。如此困境,讓人意識到,單靠火電廠無法保障華東地區電力供應,必須發展水電才能在上海的電廠被破壞時頂上去。
然而,在以平原為主的長三角地區,適合開發水電的選擇不多。于是,解放前就被水利專家關注的新安江水利資源,成為開發選項。
新安江水電站興建前,浙江省只建設過兩個規模不大的水電站,一個是1950年開工興建的裝機容量為200千瓦的金華湖海塘水電站,一個是1951年開工興建的裝機容量為3萬千瓦的黃壇口水電站。
裝機容量66.25萬千瓦的新安江水電站,其規模不僅大大超過當時我國已建、在建的水電站,也超過了被譽為蘇聯水電里程碑的第聶伯水電站。
中國人能否以自己的勘測、設計、施工、制造力量來完成這座大型水電站?被視為新中國水電開發試金石的大型水電站落戶新安江,并不是輕率的決定。
1952年,新中國再度啟動新安江水電站的勘測研究和開發論證。幾經討論,裝機66.25萬千瓦量級水電站方案被最終確定。1956年6月20日,應電力工業部請求,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原為國家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設項目的新安江水電站工程,提前列入第一個五年計劃和1956年計劃,工期五年。
3年建成“三自電站”
從1956年下半年起,全國各地的建設者趕赴新安江加入這場位于浙西峽谷間的偉大建設。1958年末,新安江水電工程局達到最高職工數20050人。
當時國民經濟基礎十分薄弱,電站建設經驗也極其匱乏,建設者充分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的建設奇跡。
“基礎開挖時期,采用晝夜三班作業,高峰時投入手風鉆180余臺、開挖工人3500余人,最高日開挖強度7571立方米,僅用了22個月便完成全部開挖工程。”項傳發說。
成為國家主人的勞動人民,希望改變國家落后面貌的心情是迫切的。原本計劃5年工期,建設者們提出爭取3年完成。為實現1960年發電,在1958年的建設高潮中,響應工程局黨委的號召,干部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商量”,三分之一的機關干部分赴生產第一線。被分配到電站機要處的項傳發自告奮勇地上了工地澆搗隊。
周總理題字鼓舞斗志
“新安江水電站建設開工后,遇到的困難特別多。”項傳發說。
風鉆不夠,工人們就揮動18磅榔頭,將鋼釬扎進巖石,打出一個個炮眼;沒有挖土機、汽車,就用簸箕裝渣,肩挑背扛;沒公路,就發明了滾輪的方法運送設備;缺少大馬力吊機,就加粗鋼絲繩來吊。
用鐵絲做鐵芯,用鋁線代替銅線做電焊機。為了不錯失第一個枯水期,在機械化、自動化混凝土生產系統建成前,工人們“創造條件,土法上馬,先土后洋,兩條腿走路”,采用人工采挖砂石料、小型拌和機拌和混凝土、汽車和手推車運輸等辦法,將澆搗攔河大壩的時間提前了半年。
施工環境的惡劣沒有嚇住建設者,但貧乏的施工資源倒是常常困擾著建設者,特別是在1959年上半年,連續降雨,洪水沖擊施工中的圍堰及壩段,左岸壩頭突然塌方,20多萬立方米碎石填滿了施工中的左岸基坑。
在工程黨委會同技術專家向省委領導遞交了一份情況報告后,4月9日,周恩來總理親臨工地視察,解決了水泥短缺問題,并寫下了激動人心的題詞:“為我國第一座自己設計和自制設備的大型水力發電站的勝利建設而歡呼!”
這幅題字,至今還懸掛在電廠的首臺水輪發電機(4號機)旁,幾十年來鼓舞著建設者和水利工作者的斗志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