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出臺。
千年運河,一脈相傳。大運河作為活態的、線性的、發展變化著的特殊文化遺產廊道,愈加煥發勃勃生機。依托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契機,山東正全力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在文化旅游發展的同時,如何講好大運河故事、塑造運河文化品牌,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
水利工程多 科技含量高
大運河山東段流經棗莊、濟寧、泰安、聊城和德州五市,包括8段運河及15處遺產點。山東河段占總河段的近三分之一,遺產點超過四分之一,是南糧北運、商旅交通、軍資調配的交通動脈。“山東段河道基本為人工開挖,水利工程數量多,科技含量高,在整個京杭大運河流域非常具有代表性。”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副教授胡夢飛介紹。
大運河承載和運送的又豈止糧和物,還有厚重的文化。千年歷史中,運河沿岸衍生出無數碼頭,多少政要商賈、文人墨客流連運河之上,留下了字字珠璣的優美詩篇。在山東,德州因建造漕倉而選址運河東岸建城,清代已帆檣云集,百貨薈萃;臨清“東控齊青,北臨燕趙”,是舉足輕重的戰略要地,也是繁盛的商業中心;東昌府因運而興,“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是運河九大商埠之一;濟寧南達徐沛,北接汶泗,直通京畿,有“江北小蘇州”之稱;還有七級、阿城、張秋、南陽、臺兒莊等著名商業城鎮。
時至今日,大運河仍發揮著重要作用。立秋時節,在京杭大運河棗莊段的臺兒莊船閘前,一派忙碌景象:十余艘千噸貨船從西往東,緩緩駛入船閘;閘門關閉,船閘內水位慢慢下降,直至與運河另一端水位持平,閘門打開,貨船魚貫而出……
“濟寧以南1000多公里的在用河道依然是我國的黃金水道,年運量達5億噸。與世界各國運河80%以上均已廢棄或改作其他用途相比,大運河開鑿時間如此久遠,還能保留如此長度的通航功能非常罕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張廷皓曾指出。
千年流淌、生生不息的大運河展現著山東的歷史風貌,擔負著提升運河沿線城市品級的責任,承接著彰顯齊魯文化特色的使命。近年來,山東運河沿線城市積極作為,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河漁火,夜不罷市。依運河而建、依運河而興的棗莊市臺兒莊區,立足“古城、水城、綠城、慢城”定位,保護水生態、打造水景觀、弘揚水文化,重建的臺兒莊古城已成為運河文化新地標,相鄰的運河國家濕地公園則演繹著運河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的新篇章。
此外,我省以微山湖、東平湖為集聚發展區,整合開發運河兩岸文化旅游資源,串聯山陜會館、戴村壩、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濟州古城、臺兒莊古城以及魯故城、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標志性項目,深入挖掘傳統工藝、民俗節慶、地方戲曲等資源,積極打造大運河文化旅游示范區。
“但相比沿運其他省市,山東對運河文化多元價值體系研究闡發滯后,與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等聯動不夠緊密,文化引領能力有待加強。各類文化生態資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徑較為單一,部分優質資源長期閑置,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程度較低,對遺產保護的支撐作用不足,傳承利用質量不高。”胡夢飛分析道。
文化富礦
運河文化發展的關鍵,在于挖掘沿河城市的本土文化傳統,構筑地域文化與運河文化的共榮平臺,讓運河文化體現在沿河城市的一地一物中,展現活的運河文化。
依托“運河之都”歷史文化資源,近年來,濟寧大力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行動計劃和振興計劃,形成了以端鼓腔、魯西南鼓吹樂、魯西南民間織錦技藝等為代表的大運河國家級非遺項目,以玉堂醬菜制作技藝、漁鼓、微山漁家虎頭服飾、梁山武術等為代表的大運河省級非遺項目,以夏鎮八景故事、微山湖歌謠等為代表的大運河市級非遺項目。
為弘揚運河文化,各地還創作了現代戲《微山湖》、山東梆子新編歷史劇《運河老店》《河都老店》、民俗風情劇《我家就在岸上住》、舞劇《忠義水滸》等文藝作品,把運河人家的故事搬上了舞臺,開展“文旅+演藝”的跨界嘗試。
“我們這里沒有金山銀山,可大運河文化就是個富礦啊。古時候,我們這里有25處名勝古跡。文化是經濟的未來。我們有大運河文化,為什么不挖掘出來呢?再不挖掘整理,再給孩子們說,他們就不相信了。”德州四女寺鎮居民王和平說。
從民間挖掘整理運河故事到專題展覽、云端展示,從高校的學術研究到非遺活動、文體融合,大運河文化符號“喚醒”了運河遺跡。各地也深切認識到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性,但諸多工作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胡夢飛分析,大運河山東段時空跨度大,沿線遺產眾多、種類豐富,不同時期、不同形態的遺產資源疊加交錯,保護難度大,碎片化保護現象突出。“多元投入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保護修復歷史欠賬較多,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力不足。一是系統保護修復投入嚴重不足。運河遺產保護經費來源較為單一,再加上沿河城市財力較弱,致使遺產保護投入嚴重不足;二是遺產挖掘亟待加強。目前山東運河區域文物古跡眾多,涉及河道、工程、附屬建筑諸多類型,而木版年畫、船工號子、竹編制品、飲食文化等非遺產品更是不計其數。由于各種原因,對運河文化遺產的挖掘還不夠深入,尚有很多空白和不足。”
記者在大運河沿岸多地采訪時發現,很多地方在大運河開發上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旅游效果不是很好,這或與旅游資源的整合力度不大有關。“一些地方對運河文化開發利用層次不高。現有大多數已開發的項目和工程,大都著眼于旅游、航運等發展功能,文化園區、古鎮打造等方面存在同質化現象,對運河文化豐富內涵的挖掘和展示不足,相關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胡夢飛說。
“再就是運河文化活態化展示需要加強。運用大數據、移動互聯、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再現運河文化的繁榮興盛是大勢所趨。目前來看,新建設的一些展示場館、工程等在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有所行動,但大量展示場館需要技術改造和提升,整體提高數字化展示能力。”胡夢飛說。
“醬油水”不再
“我們這里有個傳說,古時候大運河的水是甜的。十多年前,我就呼吁治理河道污染問題。這幾年,水質大大改觀了。”在王和平眼里,大運河在蘇醒。
“原來老運河的水,我們叫‘醬油水’。這十多年,城里的一些化肥廠、碳素廠、染料廠搬出去了,水質好了很多。”濟寧市民孫敏說。
近年來,山東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使得沿運地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部分地區配套管網建設不完善,流域內生活污水不能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大運河流域是農業有害生物多發、重發、頻發地區,沿河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率較低,形成徑流的生活污水對河流水質產生影響;部分河段航運污染日益突出,而航運治污能力較為薄弱,港口碼頭污染防治和應急能力有待加強。”胡夢飛說。
擦亮運河文化的“金名片”,文化、生態要比翼齊飛。而在文化脈絡的梳理上,山東也有很多功課要做。大運河山東段長達數百公里,運河遺產點散布于城市與鄉村,在保護與開發上難度極大。同時各沿河城市沒有將運河山東段視為整體,只注重凸顯區域特色,條塊分割嚴重,不同城市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甚至存在諸多矛盾與沖突。這導致山東運河區域的旅游開發、文化產品創意、古鎮打造方面同質化嚴重,重復性建設、盲目性建設大量存在,也嚴重浪費了資源、破壞了環境。
解決以上問題,亟需更多精準舉措。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相關部門編制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十四五”實施方案》正式印發。根據方案,到2023年,大運河有條件的河段實現旅游通航,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任務基本完成;到2025年,力爭京杭大運河主要河段基本實現正常來水年份有水。
根據《實施方案》,“十四五”期間,大運河沿線將重點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運河航運轉型提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文章。無疑,這為進一步“喚醒”大運河指明了方向。(作者 盧昱)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