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上午,東方今報針對征集到的關于教育的建議發起了網絡投票,截至記者發稿,有超過7.4萬名網友參與了話題討論,其中,在參與投票的網友中,超過一半都呼吁給學生和家長“減減負”,那么,對于這一問題,代表委員們又是怎么看的呢?
省人大代表胡善信:
“作業”更多應當在課堂、在學校
省人大代表、光山縣晏河鄉帥洼村黨支部書記胡善信認為,“作業”更多應當在課堂、在學校,可能各科老師留的作業并不多,但加在一起就有點“超量”了。
“現在書本上的知識越來越難,之前就有家長抱怨過,自己是博士,都做不對課本上的題目,更別說農村的孩子,父母本身就沒什么文化,輔導不了孩子。有些學校還讓家長用手機拍視頻在APP上做作業,這對于一些農村家長來說,尤其對于留守兒童來說,是有難度的。他們平時都是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爺爺奶奶很多是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的。”
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到,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
在胡善信看來,基層學校課業負擔本就很重,應當鼓勵孩子在學校完成作業,多上一些體育、美術、音樂課等,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而不是讓家長和孩子都埋進作業堆里。
“學校就是學校,家校的分工很明確,教學內容應當放到學校去完成。”胡善信認為,應當讓家長把精力放在培養孩子的優秀品格、養成良好習慣上。
省政協委員邢懷章:
“陪孩子寫作業”容易導致依賴心理
“青春應當是藍天白云草地,唱歌、跳舞、書畫,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一大堆作業和各種拍照、APP。”省政協委員、青年書法家邢懷章對記者說,現在學生作業還比較多,再加上老師要求家長陪著做作業,等于同時拴住了兩代人。
“家長參與對孩子的教育,是為了幫助孩子建立、培養好的作息和學習習慣,而不是簡單坐在一塊幫著寫作業。”邢懷章認為,讓家長陪孩子做作業,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同時讓學習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而“獨立性”和“自主性”恰恰是應當從小培養的性格因素。
“拿我自己的孩子來說,雖然老師也會要求家長陪著寫作業,但我還是鼓勵孩子獨立完成。”除此之外,邢懷章說,作業寫到晚上10點多,周末也沒時間出去玩,這樣對于孩子身心的成長都不利。因此,是時候該給孩子和家長都“減減負”。
“應當把課后尤其是周末的時間交給‘德育’,引導去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或者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區分好‘學和玩’,這樣也有助于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邢懷章說。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