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解決停車難問題的應對,立體停車場和停車位應運而生被寄予厚望,據介紹從2000年開始,青島就開始興建立體機械停車場和停車位。但記者調查發現,立體停車場在島城“停車難”的問題上做出的貢獻卻遠遠低于當初人們的期待,絕大多數車主僅僅只是聽過立體停車的說法,壓根沒有嘗試過,一些立體停車場泊位空置率較高陷入投資高回報低的尷尬境地。業內人士分析,立體停車場行業對于寸土寸金的市區來說,前景非常廣闊,是一塊非常誘人的蛋糕,且整個市場的蛋糕正在越變越大。但是“剃頭挑子一頭熱”,叫好不叫座,除了人們要有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外,提高立體停車場各項技術含量及制定合理收費規則,是立體停車業需要盡快完善的。
擴容:20變120,立體停車場用高度換面積
前海一線景點眾多寫字樓林立,市民和游客對停車泊位需求大,停車難問題突出。2020年11月,香港中路云霄路路口的華夏基石立體停車場投入使用,對周邊酒店、寫字樓來說是一個利好,原先20個車位的區域如今成了一座容納120輛車的立體停車場。
“我們這座停車場高峰時期能夠有八九十輛車過來停,主要是周邊酒店的車輛。”停車場負責人夏先生告訴記者,“停車場價格為每小時8元,每天上限40元,在同區域來說價位較低。”
16日下午,記者來到了這處立體停車場,立體停車場里只有數輛車在停放。據負責人夏先生介紹,8月份以來受疫情影響周邊酒店入住人員較少,前來停車的人員也不多。“還有不少車主認為我們這里是單位內部停車場,因此不敢往里停,這也是導致停車場泊位空置的重要原因。”
該立體停車場給經常在附近酒店宴請客戶的孫先生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方便。“公司業務拓展需要,經常在這附近的一家酒店搞接待,經常是三四輛車過來,酒店沒有停車場,之前只能拼運氣路邊停車,自從這個立體停車場投入使用我們停車就方便多了。”
困局:投資巨大回報太低,虧損還在堅守
遼陽西路18號的興業大廈有一處收費的立體停車場,該立體停車場的車庫共有7層,有72個泊位,自2019年投入使用至今已經三個年頭。據工作人員姚先生介紹,這處立體停車場的利用率不是很高。
16日上午記者在現場觀察發現,20分鐘的時間里,有三輛車的駕駛員駛入停車場將車放在地面停車位,沒有一名駕駛員將車輛放入立體停車場內,這些車輛駕駛員停車后進入了旁邊的單位大樓。
在該立體停車場探訪過程中記者還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即使近在咫尺,一些司機卻將車亂停在路邊,16日下午記者再次經過這里時路邊已經停了滿滿一排。“這是個習慣的問題,我們也沒有辦法,交警過來治理亂停車,但是還是有司機抱著僥幸心理,可能覺得就停一會會。”姚先生表示。
“利用率不高,也就50%左右吧,基本上都是去旁邊大樓辦理業務的市民,還有少量去旁邊市場買菜的市民。”姚先生介紹,該處停車場早8時至晚10時每小時收費6元,上限50元,包月800元。
姚先生介紹,該立體停車場停車取車都非常方便。存車時先將車開進第一層的出入口,車主可按照室內LED屏和聲音的提示操作,隨著車輛停穩屏幕顯示“OK”,車主就可以下車走出車庫并按“關門按鈕”確認停車,車庫門自動關閉,剩下的如何停放就全靠車庫自己了,整個過程僅用時90秒。取車時,車主自行在顯示屏輸入車牌號的連續3位,在支付界面選擇“支付寶”或“微信”,支付成功后取車終端提示去哪個出入口取車。在出入口門打開前,車頭已經被自動調轉朝外,駕駛員進入取車室后無需倒車直接駕車駛離即可,整個取車過程同樣只用90秒。
“這處停車場投資2000多萬,每天停車收入不足千元,除去電費、人工費,目前其實是虧損的狀態。”姚先生坦言,“錢已經投進去了,又不能不干,期待隨著市民規范停車意識的提高,我們停車場的狀況能有所好轉。”
在天幕城1號門對面、嶧縣路和青海支路交叉口的立體停車場格外惹眼,這處立體停車場為鋼框架結構,最大的特點就是充分利用空間,實現占地面積最小化、停放車輛最大化,也是國內能停放車輛尺寸最大的超大型停車場。但是偌大的3層停車場,只有一層停放了部分車輛,二、三層空空如也,立體停車場變成了平面停車場,同樣面臨空置率過高難以為繼的問題。
小區:地下車路立體停車位使用率也不高
為了保障車位配比,青島市不少住宅小區和公建中都配建了機械式立體停車場。記者探訪時發現,由于空間較小、出入不便,很多立體機械車位空置率同樣很高。
位于市北區四流南路上的一個小區,小區里四個地下停車場全部都安裝了立體車位。在小區居民剛入住的時候,很多人愿意嘗鮮,可是現在小區里立體停車場的二層利用率卻已經變成了零。
在九水東路一小區的地下停車場,車輛全部位于一層車位,二層車位的樞紐上灰塵滿布,看起來很長時間沒有使用了。而與之相對的是,小區地面道路上卻停滿了車輛,甚至部分消防通道也被占用了。
與眾多小區地下機械車位空置率過高形成對比的是藍山灣一期小區。“我們小區的地下機械停車位使用的還是很多的,基本上是滿的。”居民劉先生告訴記者,小區交付時車位配比較低只有1:0.7,因此對車位的需求量大,加之前期小區物業對地上亂停車加強了管理,交警加強了文安東路等小區周邊道路的治理,一些亂停的車輛也回到了地下車位上。“車位是開發商賣給業主的,確實車位配比較低,為了讓業主更好的使用機械車位我們物業會應業主的要求安排師傅進行指導。”電話采訪中,在藍山灣小區進行服務的山東聯泰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聲音:價格偏貴取車時間較長市民不愿嘗鮮
近幾年,一邊是政府和社會資本不斷深入挖潛停車空間和潛力,建設立體停車場,另一邊又是大量出現的“擺設”立體停車場,為什么停車難,但是立體停車場又停不滿?有市民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以前曾在立體停車場停車,但取車時發生過由于機器故障取不出車的情況,雖然有專門技術人員及時解決故障,來保證存取車的方便,但我還是很害怕車被砸壞了,后來就很少在立體停車場停車了!”
也有市民因為價格原因,對立體停車望而卻步。市民孫女士:“立體停車場收費偏高,像我們這種工薪族,貸款買得起車,卻停不起車,有時只能把車停在小區的周邊。看到大家都把車停在馬路上我們也隨大流把車停在馬路邊上!”
對此也有市民認為要以“停車入位、停車付費、違停受罰”為思路,加大違法停車整治力度,形成停車治理正循環。市民梁先生表示,“還要通過嚴格執法,讓那些不該停車的地方不停車,把不合理的停車方式給它擠出去,讓車停到該停的地方。”
分析:提高立體車位使用效率要從這兩方面入手
車輛的不斷增長,停車難的問題也會越來越明顯,立體停車位仍是目前來看最好的解決方案。不過立體停車場的真正普及離我們似乎還有不小的距離,即便智能立體停車庫解決了用戶體驗問題,但是較高的造價和使用成本目前仍是橫亙在廣大建設單位和使用者面前的一個大問題。
青島德盛利立體停車設備有限公司是2013年成立的一家從事立體停車設備科研開發、生產、銷售的公司,在立體停車行業有著不錯的口碑。就利用立體停車方案解決停車難問題,總經理管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主要有兩塊,一個是政策引導,相關部門牽頭讓立體停車項目遍地開花,在規劃審批、消防驗收等方面流暢起來,同時讓補貼落實到位。另一個是引流,像一個商場一樣,立體停車場建設好了之后需要有客源來實現盈利,才能是一個良性循環。”據管經理介紹,目前杭州等地在立體停車方面做得較好,普及率和利用率較高,在立體停車場還衍生了配套產業,如洗車等。“客源多了,配套多了,停車費用問題自然也就降下來了。(記者 尹彥鑫)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