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鈴與雷諾的合資車企(JMEV)生產的某款智能電動汽車即將在歐洲上市,并且還有可能懸掛雷諾的 Logo 進行銷售。這款車搭載了 L2 級自動駕駛系統,供應商是國內自動駕駛創企易航智能,后者還曾給老款理想 ONE 提供了 L2。
2018 年至今,自主品牌新車迅速普及了 L2 級自動駕駛系統,但大部分車型都選擇了博世等企業來提供完整方案。
如果江鈴雷諾這款新車成功在歐洲上市,則頗有一絲中國自動駕駛企業“反攻”歐洲大陸的意味,也意味著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中國開始在細分領域上反超歐洲。
那么易航智能到底是怎樣一家公司,為何能夠獲得這些車企的青睞,又甚至將 L2 出口到歐洲呢?
就在最近,車東西奔赴易航智能北京總部,與其 CEO 陳禹行,以及 COO 王加林進行了 2 個多小時的交談,還原出了這家公司的成長脈絡和未來發展規劃。
01. 曾為理想提供 L2,2025 年預計出貨百萬套
最近一個下午,車東西來到了位于北京朝陽區一個產業園內的易航智能總部。
這是一個兩層的獨棟小樓,門口停放著多臺貼著偽裝的汽車,但從遍布周身的傳感器能一眼看出它們都是自動駕駛測試車。
在二樓一個會議室里見到陳禹行時他剛開完一場會。陳禹行又高又瘦,身著黑色 T 恤和牛仔褲,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在校學生而非公司 CEO,非常和藹可親。
他是一個 80 后,15 歲就進入西安交大少年班,畢業后又進入吉林大學讀了車輛工程博士,師從郭孔輝院士。讀博期間他赴美國 UC Berkeley 大學做了兩年交換生,又深入地對自動駕駛等相關技術進行了研究。
博士畢業后,陳禹行進入到了郭孔輝院士的孔輝汽車公司(從事底盤調教、空氣懸掛開發等業務)出任先期開發部部長,負責車輛控制算法、駕駛員模型等技術的研發。
2015 年,國內興起了第一波自動駕駛和智能電動汽車浪潮。看到新一輪發展機會后陳禹行選擇了辭職,在賣掉了自己一臺寶馬車、東拼西湊了幾十萬后,與另外三位聯合創始人一道在長春創立了易航智能。
第二年,四位創始人基于陳禹行母親的一臺馬自達六改出了公司的第一臺測試車。
在帶著投資人和理想汽車的工程師從長春到沈陽跑了個來回后,易航智能獲得了理想 ONE 的 L2 訂單(2021 款理想 ONE 換裝了理想自家方案)和理想汽車 CEO 李想、以及易到用車的天使投資。
憑實力獲得了訂單和天使投資后,易航智能也獲得了加速發展。
2017 年至 2019 年,其先后獲得了 A 輪、B 輪(2.2 億)和 B + 輪(1 億)融資,估值達到 20 億元。其投資方除了有經緯中國、源碼資本等專業投資機構外,還有廣汽(資本)、理想等汽車公司。
據介紹,易航智能的團隊規模有大約 200 多人,在北京、固安、蘇州均設有辦公室。其中北京總部負責研發和產品規劃,固安主要負責測試,蘇州在承擔一部分研發任務外,還負責生產自主研發的攝像頭模組和域控制器。
陳禹行告訴車東西,雖然目前市面上有不少供應商在提供攝像頭,但這些產品多是為拍攝而設計的,并不是最適合自動駕駛系統的產品。因此易航智能選擇了自主研發攝像頭,在保證清晰度的同時,也可以適應白天、黑夜不同的場景。
在聊起量產項目時候,陳禹行表現的頗為自信。
易航智能 COO 王加林告訴車東西,2022 年,市場將有超過 4 款車型搭載易航智能的 L2 系統,總出貨量在數萬套。隨著后續車型逐漸上市,到 2025 年預計 L2 系統出貨量將超過百萬套。
因為從 2019 起就有了量產項目,易航智能一直能獲得營收。其 2020 年營收超過億元,只虧損了兩三千萬。2021 年營收預計將超過 1.5 億元。
02. L2 系統將出口歐洲,城市 L2 明年量產
如果說給理想 ONE 提供 L2 是易航智能起步階段最重要的助推力,那么現階段的易航智能顯然已經跑的更快了。
陳禹行透露,今年 11 月,易航智能與江鈴雷諾(JMEV)合作打造的一款智能電動轎車將在歐洲上市,有可能會懸掛雷諾的 LOGO 進行銷售。
這輛車搭載了易航智能的 L2 自動駕駛系統,除了單車道居中行駛功能,還具有自動變道超車以及指令超車功能。
“我們現在已經在歐洲進行路測了。”陳禹行說道,“并且這套系統還完全符合歐洲 E-NCAP 的相關要求。”
這也意味著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中國在自動駕駛等細分領域趕超了原來的汽車工業發達地區。
按照陳禹行的介紹,易航智能目前有四條產品線在同步量產:
1、普通 L2:面向高速公路場景,帶有自動變道功能。
2、NOA 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在 1 的基礎上增加了自動上下匝道能力,搭載高精度地圖。
3、城市 L2:面向城市場景,可實現城市內點到點的 L2,類似于華為 ADS,搭載高精地圖和激光雷達。
4、低速產品:面向園區等場景打造的低速 L4 無人小車;AVP 自動代客泊車;記憶泊車。
其中普通 L2 已經在老款理想 ONE 上實現了量產;低速方面,前幾日長城舉行的工廠馬拉松活動中,正是由易航智能的無人小車在跟著隊伍為選手送礦泉水。
NOA 自動駕駛方面,目前上汽大通和威馬的兩款新車已經確定搭載易航智能的產品,預計 2022 年上半年量產上市。
2018 年至今,國內新上市的車型迅速普及了 L2 自動駕駛系統。下一階段車企和自動駕駛公司的研發重點,主要圍繞城市 L2 展開。
陳禹行告訴車東西,易航智能也開發了一套城市 L2 系統,在引入了激光雷達、高精地圖和英偉達 Orin 芯片后,可以在城市內實現點到點的 L2 自動駕駛。
據悉,易航智能的城市 L2 方案已經在某自主車企實現定點,并將于明年年底量產上市。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不依賴高精地圖,也不意味著易航智能的城市 L2 在上市第一天就能在全國所有城市使用。
“前期會跟車企確定一批城市,在提車時候就能使用。后期需要逐步做技術的測試和泛化,從而在不同城市落地。”易航智能一位產品經理這樣向車東西說道。
03. Cut-in 能做到 0.8 米,匝道匯入成功率高
在聊完產品規劃和量產節奏后,車東西與陳禹行聊起了易航智能的技術優勢。
關于這個話題,他舉了 Close Cut-in 近距離加塞和 NOA 下匝道兩個例子。
因為加塞行為難以準確感知,因此 Close Cut-in 近距離加塞是目前 L2 級自動駕駛系統普遍面臨的一個難題。一些 L2 系統面臨這一場景時,要么不反應等待人類接管,要么就是在最后一刻急剎車,用戶體驗都不好。
陳禹行表示,易航智能的 L2 能處理好加塞問題 —— 能夠以比較舒適的方式減速,從而避免碰撞,并且最近能夠處理并道車輛相距僅 0.8 米的加塞場景。
“做到這一水平并不容易。”陳禹行說道。
因為這種情況下車輛之間的距離往往只有幾十厘米,而毫米波雷達的探測誤差可能就有 30 厘米,位于車身側面的環視攝像頭往往也無法拍到并線車輛的全貌,所以想要準確感知并線車輛的位置、速度是非常困難的。
這時候,易航智能自研自產的高精度攝像頭在這里就派上用場了。
然而高精度攝像頭只是基礎,系統能夠準確感知并道車輛,更關鍵的原因在于易航智能有非常好的近距離感知模型。
系統會將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收集到的數據融合,再通過算法盡可能消除融合后的探測誤差。
憑借對并道車輛位置、速度的精確感知,易航智能系統能夠快速判斷出應當降低多少速度,既不與并道車輛碰撞,又不與后車追尾,還不讓車內成員難受,最終處理好了 0.8 米 Cut-in 的問題。
易航智能的另一項技術優勢在開啟 NOA 下匝道的時候。
假設用戶車輛以約 100 公里/小時的速度在高速公路行使,前方不遠處即將下高速。但此時出口處排隊車輛較多,且車速只有 20 公里/小時左右,甚至靜止。
本車此時必須從車隊左側找機會并入車隊中,才能成功駛下匝道。
對于一般的 NOA 系統來說,如果排隊車輛較長沒法并線,車輛往往會選擇繼續行使,然后到下一個出口再下去。
而易航智能則想辦法解決了這個行業難題。
陳禹行介紹稱,易航智能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引入了駕駛者行為模型。
簡單來說,新手面對這種情況可能會手足無措、等好心人讓車才能匯入車流,而老司機可能會選擇貼近車流,盡可能把車頭擠進車道,創造出一個后車不得不讓的窗口。
陳禹行解釋道,人類的駕駛行為模式是可以通過數據模型構建出來的,擁有這種模型的自動駕駛系統會模仿老司機的行為邏輯創造機會。
同時,優秀的近距離感知模型會實時對外界車輛的位置和速度做出準確的判斷,讓“老司機”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當被問及匯入車流的成功率有多高的時候,陳禹行展現了其謙虛的一面。他表示,在內部測試中這套系統的成功率挺高的,但他認為內測做得再好不代表量產之后就能做到一樣好。
他建議等搭載這套系統的量產車交付之后,讓市場來檢驗這套系統的品質。
04. 結語:易航智能已做好立足存量市場的準備
陳禹行指出,做自動駕駛公司最大的挑戰就是讓產品量產。目前自動駕駛產業還是個增量市場,很多廠商寧愿不去降低成本也要先把產品做出來、提高知名度。
但是,增量市場終將成長為存量市場,車企、消費者都將慢慢趨于理性。只有高效、可靠、便于量產的系統才能在長久的競爭中屹立不倒。
目前,易航智能能夠提供的功能包括自適應巡航、指令變道、自動變道及超車、自動導航輔助駕駛(NOA)、市區點到點自動駕駛等,涵蓋 L2 到 L4 級,并不落后于其他廠商。
在此基礎上,易航智能還擁有一套近距離感知模型和駕駛行為模型,這兩種模型讓易航智能系統可以應付 0.8 米 Close cut-in,并有較高概率匯入車流,有了細分的技術優勢。
同時該公司還在積極降低產品成本。據陳禹行介紹,一套帶有 NOA 功能的、能實現 0.8 米 close cut-in 和高效匯入車流全套解決方案(不包含激光雷達),算上軟件硬件成本不過七、八千元人民幣。帶有激光雷達的、能實現城市內點到點自動駕駛的 L2 級系統,全套成本也只有大約小幾萬元人民幣的水平。
而這些,也正是易航智能能夠較早拿下理想這個客戶,并且逐步擴大量產規模的核心所在。(作者:曉寒)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