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之際,“缺芯”潮成為市場之痛。
據《每日經濟新聞》近日報道,供給端產能緊缺,芯片需求端更是“焦頭爛額”。在汽車芯片領域,由于缺“芯”,大眾、福特、日產等汽車廠商紛紛停產或減產。蘋果一度緊急下架iPhone12系列,也被指與智能手機電源管理芯片缺貨有關。
“缺芯”不僅是科技企業的硬傷,汽車行業也出現了“缺芯”之痛。而且,這一現象從去年年中就出現了。有分析認為,主要是兩方面原因導致,一是整個半導體行業處于景氣周期,但產能擴張沒有跟上需求的暴發;二是歐美大廠因為疫情影響,工廠開工率不足,進而導致產能受限。
中國應未雨綢繆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公關部相關負責人徐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到了一些特定汽車電子元件的芯片供應。中國市場的全面復蘇也進一步推動了需求的增長,使得情況變得更加嚴峻,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的風險。
除了南北大眾,福特、日產等汽車廠商,也因為“缺芯”紛紛停產或減產。中國是全球第一汽車消費市場,而且有科技企業因“缺芯”而被卡脖子的慘痛經歷。因此,當芯片市場供應變成了全球性難題,中國更應未雨綢繆徹底化解全市場的“缺芯”之痛。
從華為、中興被人“卡脖子”,到南北大眾汽車因“缺芯”而減產,芯片成為制約中國全市場全行業的切膚之痛。補上芯片產業的短板,已是當務之急。
然而,芯片產業既需要相當的技術儲備,又要有關鍵產業鏈的支撐,還必須有光刻機的支撐,還須有成熟加工企業的配合。芯片產業鏈,缺了哪一環都會出問題,即如華為能夠設計出比肩高通的麒麟軟件,但卻不能制造芯片,這是華為被“卡脖子”的關鍵原因。
這也是全球化被“單邊主義”狙擊的尷尬。全球化是正確的方向,而且市場產業鏈也不可能由一個國家、一家企業獨立完成。“單邊主義”不僅阻斷了全球化,也違反了市場常識和產業通則。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倒逼中國必須在“缺芯”行業補鏈強鏈而且打造屬于中國的全產業鏈。
中興、華為的“缺芯”之痛,為中國敲響了第一記警鐘。現在輪到了汽車產業,很多汽車廠家因為“缺芯”而產量減少,甚至某些品牌已經停產,也給汽車產業當頭棒喝。疫情之前,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似乎到了天花板,消費后勁不足,作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的中國進入到了產業平臺期。但是疫情以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再次迸發活力。
數據顯示,去年4月以來,我國汽車零售額快速回升,同比增速持續高于消費整體增速。在主要可選商品中,汽車消費恢復也是比較靠前的。2月8日的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數據顯示,1月,國內狹義乘用車銷量實現“開門紅”,達到216萬輛,同比增長25.7%,是過去十年中的第二好表現。
再看在中國市場風生水起的德國汽車。去年,德國汽車品牌大眾、寶馬等品牌在歐洲和美國市場總銷量同比均出現下降,但受益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復蘇,銷量都在走高。對此,德國三大車企大眾、寶馬、戴姆勒均公布了未來5年內加速電動化和數字化轉型的重點投資和發展計劃。三大車企均表示看好正持續復蘇的中國市場。
何以破解芯片產業之困
汽車“缺芯”的壞消息,除了折射芯片供應跟不上的難題,也折射中國汽車消費市場需求旺盛而導致芯片供應不足。如果汽車“缺芯”常態化,或變成全球汽車產業的痼疾。
汽車離不開芯片,包括多媒體娛樂系統、智能鑰匙、自動泊車系統、發動機和變速箱控制系統、安全氣囊、駕駛輔助系統、電動助力轉向、ABS 、電子穩定性系統(ESP)、行人保護、胎壓控制、電動車窗、燈光控制、空調系統、座椅調節系統等。芯片供應不足,上述系統也無法運轉,汽車也無法組裝下線。這樣的產業鏈細思極恐,如果芯片也成為“單邊主義”的工具,全球汽車產業也將面臨著動搖根本的市場不確定性。
芯片已經成為全產業的核心部件,今天是汽車“缺芯”,明天可能是數字機床“缺芯”,后天可能就是航天飛機、航空母艦和軍事裝備“缺芯”,甚至到了最后冰箱彩電洗衣機和小家電也都“缺芯”,人類生活方式從電氣化過渡至數字化,若“缺芯”蔓延不僅影響人類生產也給人類生活帶來不便。
芯片產業有高中低端之分,但從芯片產業鏈看,中國存在著整個鏈條的缺陷。如果“單邊主義”滲透進整個產業鏈,將之當做遏制中國的“卡脖子”工具,才是最可怕的。
全球化很美好,但“單邊主義”很可怕。產業合作是常識,但霸凌主義在搗亂。華為中興備受“缺芯”困擾,汽車產業又存“缺芯”之憂。
何以破解芯片產業之困?補鏈強鏈是正解。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