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張“指牛為馬”的福特Mach-E電動車海報,讓福特登上了輿論熱搜榜,成功火出了圈。這或許是近幾年,福特汽車品牌在中國難得的高光時刻。
但是,2月3日的一則“福特中國終止與眾泰的合資合同”消息,暴露福特在華業務暗流涌動的冰山一角。
據公開信息顯示,福特中國決定終止在2017年和2018年與眾泰汽車簽署的兩份相關合資合同。原因是:近幾年中國純電動車行業和相關政策的重大變化,導致福特擬與眾泰汽車共同設立純電動車合資公司和智能出行合資公司的計劃無法繼續實施,因此福特中國經過綜合考慮決定終止此前與眾泰汽車簽署的相關合資合同。
“福特的戰略前瞻性很高,早在2016年戰略團隊就已經預測到,福特在中國未來幾年的頹勢。”一位熟悉福特汽車的人士對鳳凰網汽車表示。
2016年,正是福特汽車在華年銷量突破紀錄的一年。在巔峰時刻,成功預感到在華命運的福特,最終仍未逆天改命。
35萬億出行夢想擱淺
“這個項目是羅冠宏帶來的,眾泰是他拉來的。他走了之后,福特與眾泰的項目自然就很難推行下去了。”一位知情人士向鳳凰網汽車透露。
他口中所說的羅冠宏(Jason Luo),正是福特中國任期最短的CEO。
2017年8月24日,福特中國媒體中心披露:福特汽車公司任命羅冠宏(Jason Luo)為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此任命于2017年9月1日生效。但僅僅5個月后,(2018年1月29日)福特中國宣布,羅冠宏正式向公司提出辭職,并立即生效。
任職僅158天的羅冠宏,卻是福特眾泰合資項目的關鍵人物。
在羅冠宏到任福特中國2個月后,2017年11月8日眾泰汽車官宣表示,已與美國福特汽車達成合資協議,擬組建一家合資公司——眾泰福特汽車有限公司,雙方各占50%股比,年產10萬輛純電動乘用車。
福特與眾泰的合作,成為當時汽車圈的熱點。雙方合作的官宣照片中,正是時任福特汽車公司集團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傅禮德和福特中國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羅冠宏,與眾泰汽車高層握手的留影。
對于雙方的合作,不少人猜測是福特為應對中國日趨嚴格的燃油法規,通過合資低價購買眾泰汽車的新能源汽車積分。
“找眾泰的目的其實是,眾泰在浙江政府的資源比較‘雄厚’,可以拿到網約車牌照和相關的運營資質。”知情人士表示,“當時的計劃是,借助眾泰的低成本優勢落地福特智能移動(Ford Smart Mobility)計劃在中國的各種創新想法。”
福特智能移動(Ford Smart Mobility)計劃,正是福特汽車基于全球汽車工業變革而進行的轉型之舉。2015年美國CES上,福特首次發布智能移動計劃。在中國,則是在2016年4月的北京車展。
回到當年的北京車展,在“福特品牌創新之夜”活動上,福特汽車CEO馬克•菲爾茲表示,全球汽車行業約有15萬億人民幣的規模,福特的份額大約是百分之六。但是基于出行需求的公共交通服務市場,有著遠大于汽車行業的體量,估計是35萬億人民幣,而在這里大多數汽車廠商完全沒有涉足。面對這個更有誘惑力的市場,福特將不僅是一家汽車公司,而且將成為一家“智能移動”公司。
顯然,福特智能移動(Ford Smart Mobility)計劃,不僅是福特汽車的轉型戰略,更是福特汽車的未來,其重要性顯然比新能源汽車積分重要得多。
“Ford Smart Mobility是有些東西的,想法也不錯,不過落不了地。”知情人士惋惜的表示,“當年跟眾泰的項目,浙江省政府的優惠政策沒有落實,成空頭支票了。”
盡管羅冠宏火速辭職,空置9個月后的福特中國CEO一職由陳安寧接任。但福特汽車在這期間并未放棄在中國落地福特智能移動(Ford Smart Mobility)計劃。
公開信息顯示,2018年9月27日,福特智能出行有限責任公司(福特汽車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和眾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眾泰汽車)在上海簽署最終合資協議,雙方各出資50%,組建眾泰福特智能出行科技有限公司。
“現在已經沒有Ford Smart Mobility了,解散了。”回想起福特智能計劃,知情人士透露Ford Smart Mobility除了跟滴滴、阿里、百度、騰訊、四維圖新等等各種互聯網公司簽訂過合作諒解備忘錄,也做過很多驗證性測試。比如天津開發區的機場巴士項目,浙江蕭山共享出行項目,以及跟阿里的智慧城市項目和張江高科的動態穿梭巴士項目等等。
不得不說,福特有著非常優秀的戰略眼光,但可惜沒有找到好的合作伙伴。隨著福特眾泰合資項目的終止,福特汽車向“智能移動”公司轉型的計劃,在中國恐怕要暫時擱淺了。
合資之困
“對于汽車這樣重資產投入的行業。沒有自己的工廠有時很受限制。”回顧近幾年的發展,熟悉福特汽車的人士表示。
福特智能移動(Ford Smart Mobility)計劃在中國的失敗,顯然是受合作伙伴的影響,但這只是福特在華發展遇阻的一方面。
文章開頭提到的”指牛為馬“的海報,正是1月28日,福特汽車宣布旗下首款純電動SUV——Mustang Mach-E將在中國生產。其中,配發的宣傳海報,因配的“中國·馬年”幾個字被網友吐槽上熱搜。從宣傳角度講,此次福特首款純電動車Mustang Mach-E的宣傳成功出圈,但宣傳效果值得商榷。
不管怎樣,福特首款電動車總算來了。
“2018年Mustang Mach-E的原型車和數字信息系統想法基本都已經定型。但是到今天Mustang Mach-E才宣布國產并且由長安福特生產。”一位熟悉福特Mustang Mach-E項目的相關人士向鳳凰網汽車吐槽到,“最早Mustang Mach-E是沒打算給長安福特生產的,想尋找新的第三家合作伙伴。”
不難想象,Mustang Mach-E為首的福特電動車業務的發展,同樣也是坎坷異常。相關人士表示“很多項目短期內不能盈利,長安汽車就不愿意出錢,甚至不提供產能。”
長安汽車在與福特汽車合資合作中的顧慮,顯然與長安福特近幾年的市場表現有關。據公開信息顯示,2015年長安汽車集團累計銷售277.65萬輛,自主品牌銷售100.7萬輛,自主品牌銷量占比36%。而到2020年,長安汽車集團累計銷售超200萬輛,長安系中國品牌汽車累計銷售超150萬輛,自主品牌銷量占比接近75%,已經成為長安汽車集團的銷量支柱。
顯然,自主品牌的崛起,合資項目長安福特對長安汽車集團的貢獻越來越小。數據顯示,近幾年長安福特的銷量大幅下滑,從2016年的95.7萬輛下滑到2020年的約21.4萬輛,長安福特在長安汽車集團中已然拖后腿。
傳統燃油車業務下滑嚴重,新能源汽車業務前景不明,對于想在中國拓展電動化的福特來說,找第三方合作伙伴或許是一個更好的方式。
但據相關人士透露,福特為電動車業務在中國尋找新合作伙伴時,開出了一系列條件。比如“福特以產品導入和技術做價占合資公司的51%股份,合作方出產地、政策、產能、產線改造等等占49%。而且讓對方自費武功,所有的數字信息系統、出行想法都要無條件接受福特的安排。”
顯然,福特開出的條件十分苛刻。加上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持續爆發,長安汽車對新能源汽車的重視逐漸提高。因此,Mustang Mach-E最終在長安福特落地,長安福特一工廠成為其生產廠。
中國汽車產業合資政策已經成為歷史,按照時間表,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與眾泰合資項目的失敗,電動化項目在中國的艱難推行,備受合資合作困擾的福特,會不會像特斯拉一樣在中國自建工廠?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