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茶故鄉”競逐新賽道!英德崛起鈷鎳鹽行業世界級企業|制造業當家 縣域新勢能⑤
【資料圖】
英德,一座以農產品出圈的山水縣城。就在英德紅茶因為中法元首會晤再一次出圈后不久,英德悄然掛上另一道“國字號”招牌:在日前科技部公布的第二批國家創新型縣(市)名單中,英德榜上有名,是廣東省2個入選縣(市)之一。
英德紅茶、西牛麻竹筍——坐擁清遠市五大百億產業中的兩款主要作物,英德農產品名聲顯赫。如今,在制造業的賽道上,英德正在打造新的高地。
落子英德20年,廣東佳納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納能源”)已成長為一家世界級的鈷鎳鹽行業龍頭企業,鈷鹽產品年產能已達到1萬金屬噸、三元前驅體的年產能達到4.4萬噸,其中鈷鹽產能占世界市場份額5%以上,占中國市場份額25%以上。
英德并不產鈷、鎳等原材料,但佳納能源卻能逐鹿國際市場。從荒山走向世界,佳納能源為何能?深山里飛出金鳳凰,英德究竟為佳納提供了怎樣的成長土壤?借力這只“金鳳凰”,英德縣域經濟將如何乘勢而上?
搶灘“小粉末”里的“大市場”
走進佳納能源,展柜上一個個小小的透明玻璃罐子里,呈現的是五彩斑斕的化學元素世界:棕黃色或黑色粉末是三元前驅體產品(以鎳鹽、鈷鹽、錳鹽為原料);紅色顆粒狀的結晶是氯化鈷,一水硫酸鈷為紅色結晶粉末,硫酸鈷則是玫瑰紅色結晶。
這些“呼一口氣”就能吹散的小粉末、小晶體,看似不起眼,實則份量重得足以撐起一個年產值近40億元的新材料王國,并且與現代社會重要領域產品的制造與發展緊密關聯。
其中,三元前驅體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還是陌生名詞。其實,它可應用于3C(即計算機類、通信類和消費類電子產品)、動力電池以及航空航天等領域;鈷系列產品可應用于生產新能源材料硬質合金、化學試劑、玻璃、陶瓷的著色等。
佳納能源三元前驅體是制備三元正極材料的前端原料,是國內最早實現三元前驅體規模化生產的企業之一。
“鈷是小金屬,我國又是‘貧鈷國’,未來一定會有大發展的,我們學冶金的要為國家戰略金屬儲備做點實事。”早在2003年,經過一番討論研究,已經在清遠佛岡創立鉭鈮加工企業的公司創始人最終決定轉換賽道——做“鈷”。
企業就落地在英德市青塘鎮秀才嶺。“當時從佛岡沿著106國道一直尋找新廠房,后來輾轉來到英德,發現這里人力成本、用地成本都比較低,我們企業初創資金有限,在這里能很好落地。”佳納能源研發經理吳浩介紹。
不僅如此,他們還發現,在這個清遠最東邊、與韶關接壤的交界地帶,不僅資源豐富,而且當時有國道連接、謀劃建設高速公路,最終建成汕昆高速等“大動脈”,周邊配套越發完善。
一片荒山,5位員工,100萬元引進的濕法冶金技術,年產150噸金屬鈷的規劃……這是佳納能源2003年初創時的“家底”。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佳納能源已形成年產鈷鹽1萬噸、動力電池正極材料前驅體4.4萬噸生產能力,2022年公司總產值達到39.4億元,成功入選“2022廣東省制造業民營企業100強”榜單。
上游,國內外鈷、鎳、錳礦產資源巨頭;中游,佳納能源;下游,電池材料廠商。走訪加納能源,一張圖生動而鮮明地闡釋了佳納能源在產業鏈中所處的生產環節。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擴大,三元前驅體的需求也水漲船高。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數據,2017-2021年,中國三元前驅體出貨量從10.30萬噸增長至61萬噸,期間復合增長率超過55%,已經成為“十萬噸”級藍海。相關機構預測,2025年,全球三元前驅體的出貨量有望達到224萬噸。
市場藍海崛起,往往伴隨著“群雄逐鹿”的競爭格局。而佳納能源深耕鈷鹽領域、涉足鎳鹽領域多年,具備深厚產業基礎,同時也具備了爭渡的先發優勢。目前佳納公司已與比亞迪、寧德時代、廣汽等企業合作,通過創新平臺獲得科技扶持資金共2200萬元,帶動投入研發經費達3.95億元,為生產、銷售實現預期目標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
關鍵技術讓產業迎風而起
生產線上,數樁配料槽轟鳴聲陣陣,硫酸鎳等硫酸鹽原料按比例投入、攪拌混合均勻后,將產出鎳鈷錳硫酸鹽混合溶液。此后再經歷沉淀、洗滌、烘干、包裝等工序,就可以得到三元前驅體成品。
鈷鹽生產,雖是佳納能源在英德白手起家的“看家本領”,但“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早已過去。佳納能源深諳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近3年產品研發費用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近4%。打造了科技研發及人才培養平臺10個,擁有“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企業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研發創新平臺。
在發展布局上,佳納能源著力構建“印尼鎳/非洲鈷、鋰資源冶煉+國內鈷鎳鹽及三元前驅體生產+電池循環回收”的一體化縱深布局,成為國內領先的鋰電池新能源材料制造運營商和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重要的上游公司。
其中,為搶占全球三元前驅體產業制高點,佳納能源于2011年轉型向鋰離電子電池正極材料領域進軍,建成三元前驅體中試線試產;2018年專門設置研發中心,配備研發人員100余人,每年用于產品研發的資金近2000萬元。
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催熱三元前驅體市場,佳納能源開始轉移生產重心,加大對三元前驅體的生產投入,其于2020年組建的廣東佳納能源高性能鋰電池正極材料前驅體研發與應用企業實驗室入選廣東省重點實驗室,也是英德地區首個。
風口上,一個關鍵技術突破,就可以讓一個產業迎風起。
佳納能源研發中心副總監黃亞祥介紹,企業研發的技術“一種小粒徑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的制備方法”,成功通過技術應用轉化為產業化項目。項目竣工后,每年可實現新增銷售收入72000萬元、凈利潤5760萬元。預計輻射帶動鋰電池行業發展新增產值10億元。
企業創新發展按下快進鍵,離不開富有“創新基因”的土壤。
在佳納所在的英德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有9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有69家。英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01.63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半壁江山”,占比達50.12%。這在其他山區縣并不多見。在日前科技部公布的第二批國家創新型縣(市)名單中,英德榜上有名,是廣東省2個入選縣(市)之一。
以科技支撐產業發展,英德投入的是真金白銀。結合《英德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英德近三年累計對高新技術企業兌現獎勵資金2050萬元;該市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額超過11億元;該市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金額近9億元。2021年,英德市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首次突破1%,達到1.16%。
佳納正是在這樣的創新沃土上長起來的大樹。
科技支撐打造“粵北創新高地”
今年以來,佳納能源發展勢頭持續向好。
就在去年年底,該公司與韓國浦項制鐵集團公司簽訂近60億元的三元前驅體訂單,為今年的高質量發展打造了“強引擎”。“這將進一步強化公司在新能源鋰電材料領域的競爭力,持續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新能源、新藍海,一個企業,一座城市,正在以此為契機謀求新的發展。
“英德將依托佳納能源等大型新能源科技型企業,實現新能源金屬制品、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等新能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升大型能源科技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促進新能源產業集聚發展,做大以鋰電正極材料為特色的新能源產業。” 英德市科技局局長劉云林介紹。
按照英德市最新的發展規劃,擁有佳納能源等一眾高新企業,英德市高新區將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以產業集群為載體、以產業鏈條為紐帶,培育特色產業,形成產業集聚發展的態勢,全面促進產業協調融合發展,構建英德高端高質高新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技術創新支撐產業生態化的引領區。
英德市積聚的勢能不僅如此。本土新興企業已成氣象,借助大灣區產業轉移,源流活水還在不斷涌入——
寬闊平整的瀝青公路延伸開,一排排、一棟棟嶄新而現代化的廠房環繞著綠水青山,在廣德(英德)產業園,得益于融灣發展,近年來多個產業版塊先后落地布局,以戴卡旭、寧武科技、奧園等企業為代表的“廣州元素”“灣區元素”隨處可見。
在發展空間方面,廣德產業園已是“一園比一區”,其規劃面積36.25平方公里,超過了廣州越秀區(33.8平方公里)。園區緊扣“二一三產”聯動的發展思路,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新材料、新型建材、生物科技(日化)等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茶產業、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萬洋美妝、中南核心產業、特色文旅、英紅科創小鎮大健康產業四個特色產業板塊初具雛形。
廣德園。曾亮超 攝
目前,園區引入的項目中,80%的項目來自大灣區。2022年,園區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8.08億元,持續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先后獲得“中國(區域)最具投資潛力產業園區”“廣東省年度經濟功能區優秀獎”等重量級獎項,正逐步成為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的“最佳試驗場”、產業要素溢出的“優質承載區”。
佳納能源等一眾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澎湃動力,醞釀成城市擘畫藍圖的底氣。
面向“十四五”,英德提出,將以“科技支撐產業發展”作為創新型縣(市)的建設主題,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英德傳統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優質特色農業的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202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00億元的目標,將英德打造成粵北地區創新高地。
□權威聲音
英德市委書記張楊彬:
力爭英德加快邁入全國百強縣
今年以來,英德市產業發展動作頻頻、喜訊頻傳——
6月末,廣東廣康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成功上市,英德迎來首家深交所上市企業。不久后,清遠市2023年重大項目集中簽約開工投產英德分會場活動在英德高新區舉行,多個項目正式投產或簽約。上半年,英德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61.3億元,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3.2%。
作為清遠綠色工業發展主戰場,英德市地區生產總值長期位居清遠第二名,位列2022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第30名。
英德市委書記張楊彬表示,近年來,英德錨定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大力實施“工業立市、工業強市”戰略,堅持將“拼經濟”作為重中之重,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以“拼”的勁頭抓招商引資和現有企業服務,全力以赴加快英德高質量發展步伐,推動縣域振興走在全省前列,力爭加快邁入全國百強縣。
著眼實體經濟發展,英德堅持狠抓產業項目。強化“項目為王”的工作導向,形成“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生動局面。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強化以商招商、以鏈引商、聯合招商,主動承接珠三角產業有序梯度轉移。建立健全要素保障約束機制、項目建設投產倒逼機制,把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掉,把項目一個一個建設好,筑牢實體經濟發展根基。
狠抓工業投資。沒有投入就不會有產出。必須加大工業技改投資力度,引導水泥、鋼鐵、玻璃等傳統企業開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鞏固現有產業優勢。
狠抓產業平臺。充分發揮好191.8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這一無可比擬的發展空間優勢,以國家級高新區標準打造英德高新區,把高新區、廣德園打造成為深度參與廣清一體化的重要載體,在工業經濟發展上展現大作為、大擔當。
狠抓人才強市。圍繞產業發展打好人才“引育管用”組合拳,樹立以推動發展實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數讀英德科技
目前,英德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9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0.12%。
——在支持科技企業發展上
英德全面落實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的各項財稅優惠政策,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額超過11億元,全市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金額近9億元。
——在創新載體、平臺建設上
目前,英德全市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31個,3年增長率72.22%。清遠市級企業工程中心63個,3年增長率75%。2021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投入強度首次突破1%,達到1.16%,比上年度提高0.48個百分點。
——在“十四五”科技發展目標上
英德將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英德傳統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優質特色農業的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202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00億元的目標,將英德打造成粵北地區創新高地。
●◎數讀英德科技創新強動能
目前,英德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9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0.12%。
——在支持科技企業發展上
英德全面落實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的各項財稅優惠政策,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額超過11億元,全市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金額近9億元。
——在創新載體、平臺建設上
目前,英德全市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31個,3年增長率72.22%。清遠市級企業工程中心63個,3年增長率75%。2021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投入強度首次突破1%,達到1.16%,比上年度提高0.48個百分點。
——在“十四五”科技發展目標上
英德將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英德傳統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優質特色農業的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202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00億元的目標,將英德打造成粵北地區創新高地。
【總策劃】黃燦 譚仕龍 金強
【總統籌】孫朝陽 曹斯 羅彥軍 陳戈 王海軍
【統籌】畢式明 鄭幼智 湯凱鋒 丁建庭 趙文君 陳丹佳 達海軍
【采寫】南方+記者 陳立楷 陳國飛 畢式明 達海軍 劉秋宜 黃嘉葉 通訊員 馬碧芳 彭玉潔 黃明琳 馮佩儀 賴惠文
【攝影/視頻】南方+記者 陳鍇進
【海報】區潔瑩
點擊圖片,一鍵報料↓↓↓
【作者】 陳立楷;陳國飛;畢式明;達海軍;劉秋宜;黃嘉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