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排隊一小時,看病五分鐘,醫生惜字如金,病歷猶如天書……去醫院遇上這些問題怎么辦?近日,醫生、科普作家王興推出新書《醫生,你在想什么》。書中,他結合多年的經驗,從尋醫、問診、治療各個環節中患者可能碰到的問題出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打消人們心中潛藏的“恐醫癥”。
王興有著多年一線執醫的經驗。在取得北京大學腫瘤學博士學位后,他先后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博士后、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多次受邀參加世界肺癌大會、美國胸外科年會等。
在醫療工作和學術研究之外,王興還致力于醫療科普工作。他長期受邀擔任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節目明星演示嘉賓,曾獲得上海市科普教育創新獎健康科普一等獎。利用業余時間,王興完成了自己的兩部科普作品:《病人家屬,請來一下》和新作《醫生,你在想什么》。
當你去看病的時候,有沒有為拿到手的病歷疑惑過?“這寫的到底是什么啊?”“明明每個字都認得,但是連起來就不理解了。”這看不懂的病歷,是醫生故意的嗎?在《醫生,你在想什么》里,王興解釋說,病歷其實是病人情況的記錄,一份完整的病歷包含了病人的病史、輔助檢查、會診資料、檢驗報告、手術資料、耗材記錄單、護理記錄、麻醉記錄等。病歷最大的價值在于幫助醫生完成醫療過程,而不是給病人講述疾病的科普讀物,所以它的表述首先應當是明確、高效,并非讓所有人都容易理解。為了追求書寫的高效和精確,有些用詞只需要同行能看懂,所以當病人拿到病歷后,就容易有一種看天書的感覺。
《醫生,你在想什么》不僅講病歷,還談到了每個人在就醫時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怎么根據自身狀態判斷何時該就醫、怎么根據病情選醫院、預防疾病的體檢該怎么做……全書分為五個章節,分別從醫生、疾病、治療、病人、價值觀入手,梳理了看病就醫和健康管理方方面面的問題,堪稱一堂“每個人的疾病課”。
在新書前言中,王興這樣寫到:“本書無意站在空中樓閣對醫生和病人的行為指手畫腳,而是從一個一線醫生的視角講些白話,從你的朋友的視角給你些建議。”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將他認為對讀者來說“有效的、可以習得的”醫學知識傳遞出來,幫助每個人構建屬于自己的醫學思維,再和大家一起探討關于疾病、關于就診、關于“有效的醫療”那些話題。
(出版社供圖)
(校對 李凱波)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