裊晴絲吹來閑庭院,
(資料圖片)
搖漾春如線。
時隔近35載,豫園涵碧樓前、谷音澗中,再聞谷音唱“游園”。
這一次,飾演《牡丹亭》“杜麗娘”的是梁谷音14歲的外孫女朱韻霓,她則為后輩配“春香”。
祖孫同臺,
一招一式間的默契,
讓人看到古老昆曲的當代傳承。
端
午
昨天,第四屆豫上昆曲·端午曲會豫園涵碧樓廣場拉開帷幕。
國寶級昆曲表演藝術家(按姓氏筆畫排序)張洵澎、張靜嫻、張銘榮、岳美緹、梁谷音等與優秀中青年昆曲演員齊聚,為觀眾獻唱。
空谷回音
豫園涵碧樓前有一處山石奇巧、曲徑通幽的所在,古建筑、古園林專家陳從周負責改建豫園東園時做了特別設計:有瀑布、峭谷、清泉、游魚,意境獨特引人流連。
正當陳從周感嘆“造景易而題景難”時,忽一日聞得梁谷音在樓前廊下哼唱昆曲《牡丹亭》中《游園》一折,歌喉乍轉,悠悠水磨腔回蕩山石流水間,頓時找到了感覺,遂將此景命名為“谷音澗”。
谷音澗
回想起35年前這一幕,梁谷音笑說:“也沒什么特別的,我的名字本來就有空谷回音的意境。那天我們去涵碧樓聚餐,當時豫園沒有現在那么多吃食,什么都要從綠波廊叫過來。開飯前,斜陽夕照,他(陳從周)先哼的昆曲,我就跟著唱了幾句‘游園’。”
梁谷音重回“谷音澗”
盡管陳從周大了梁谷音整整兩輪,卻是妥妥的忘年交。
說起這位書畫昆曲樣樣精通的園林大師,梁谷音形容他“聰明”“有趣”,有他在總是歡聲笑語。梁谷音至今記得他愛吃紅燒肉,晚年病重住院,吃不慣醫院食堂里的飯菜,梁谷音便每天在家做好給他送去。
彌留之際,陳從周還記得關照做水產的朋友,隔兩周要送只甲魚給梁谷音,她愛吃。
梁谷音和外孫女
如今重回這方故地,再度唱起《牡丹亭·游園》,梁谷音想起老友卻并不傷感:如果他看到昆曲后繼有人,如果他能感知谷音澗再度響起水磨腔,應該也會很高興。
豫園唱曲也勾起了
其他老藝術家的溫暖回憶。
岳美緹(上)、張銘榮(下)演出
“記得我的老師俞振飛在87歲高齡時,還在豫園錄過折子戲唱段。”岳美緹說,那是他們這群學生第一次走進園林聽曲、唱曲,覺得很有意思:“那時俞老一口氣錄了十幾段經典折子戲,從春寒料峭錄到春暖花開。錄完那天,老師環顧園景高興地說:‘你看,柳枝都抽芽了。’”
張洵澎(上)、張靜嫻(下)演出
張洵澎說:“在山石流水間唱曲,有花鳥魚蟲相伴,別有情致。”
張靜嫻則感慨:“園和曲都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生長出來的,園林的氛圍感,讓昆曲回到自然,也讓我們唱來更有意境。”
浮生若夢
豫園
舊時,文人園中大都有顧曲、度曲、拍曲的功能,陳從周就曾說過:“園曲同源,曲境與園林互相依存,有時曲境幾乎就是園境,而園境又同曲境。”
豫園落成之初,就與昆曲結下了不解之緣。明朝晚期,豫園的主人潘允端從四川右布政使任上解職回鄉,因癡迷昆曲,設家班24人,行當齊全,為昆曲最初在上海傳播和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豫園也可以說是上海昆曲的發祥地之一。
時隔400余年,在豫園舉辦昆曲端午曲會,豫園股份總裁倪強說:“昆曲作為中國第一批入選世界級非遺的項目,如今是我國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但在400多年前,昆曲也是最潮最時尚的一種休閑娛樂形式。今日,昆腔再現豫園,既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承600年的昆曲,也是傳承富有文化涵養、藝術氛圍的生活方式。”
今天,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記·海上版》即將上演。
演出將一改傳統劇場式的觀看方式,演出依據豫園商城里的場景度身定制,融國風建筑、亭橋湖光、脊獸匾額于一體。
主戲臺設在海上梨園,一桌二椅幻化成園林、菜市、燈會,觀眾跟隨演員穿行其間,且聽且行、且坐且立。
明晚,張洵澎、岳美緹、梁谷音等多位“80后”國寶級昆劇表演藝術家將登臺,與昆山當代昆劇院優秀青年演員由騰騰、張爭耀、徐敏、鄒譯瑤、曹志威等同臺獻唱。
聆聽著婉轉昆腔,徜徉在如畫的園林,游客、觀眾將沉浸式感受“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作者:朱淵(新民晚報·新演藝工作室)
編輯:小開 李爭
圖片:主辦方供圖,部分源自網絡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