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的葡萄熟了(中國畫)吳憲
大涼山的母親(中國畫)吳憲生
打奶茶的藏族婦女(中國畫)吳憲生
(資料圖片)
立秋季節(中國畫)吳憲生
【藝海擷英】
“我認為,‘傳統’不是一根可以被無限拉長的橡皮筋,它更像是一條環環相扣的鏈條,上面的每一環都承接著過去,也連接著未來。”在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人物畫家吳憲生看來,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便是通過中國人物畫創作,在“傳統”這條無盡延綿的鏈條上接續好屬于當代的一環。
走進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以神取形——吳憲生作品展”,165件人物畫作品串聯起吳憲生50余年的藝術生涯。觀眾既能在《十送紅軍》《沉重的手印》《耕者有其田》等主題性美術創作中感受時代脈動與家國情懷,又能在《立秋季節》《蓋新屋》《家常話》等作品里體味滲透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眾多佳作集中體現了吳憲生的繪畫風格與藝術成就,折射出他在中國人物畫語言探索與實踐上的心路歷程。
創作屬于中國的、現代的人物畫,力求讓作品既有濃郁的中國風格,又能反映真實的時代面貌,是吳憲生始終堅守的“一個方向”,在此基礎上,他還將自己的中國人物畫創作總結為“兩個拉開”“三個結合”和“四個堅持”。
“我們要與西方繪畫拉開距離,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西方繪畫的風格、技法與審美理念;我們也要與傳統的人物畫拉開距離,這同樣需要建立在對傳統的深入研究之上。”吳憲生認為,現代中國人物畫創作既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也要“揚我之長,避己之短”。
展廳內,不少藝術愛好者在作品《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前席地而坐,通過對畫臨摹,細細品味畫中人物的面部表情與衣褶細節。該作品描繪了在葡萄成熟時節,人們身著多彩的服飾,小心翼翼地將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采摘入籃的情景。吳憲生充分運用傳統中國畫以線造型的方式勾勒人物輪廓及衣紋,每每結構轉折之處,皆可見線的頓挫緩急,盡顯律動之美。而在塑造一張張洋溢著燦爛笑容的質樸面龐時,畫家又在表現上融入了西方素描所遵循的透視規律,使人物的細膩情感透過精準的面部刻畫呈現出來。整件作品色彩明麗雅致,兼具東西方藝術之長,同時反映出創作者對生活的關注與熱愛。
《彝族老石匠》《藏族漢子》《大涼山的母親》皆為全身肖像作品。吳憲生以簡潔的背景描繪凸顯人物形象,在塑造人物皮膚質感時創造性地在中國畫傳統用色中融入丙烯顏料,使其呈現出銅鑄般的厚重感。而在衣飾處理上,畫家將寫意筆法與重墨、重彩相結合,既準確表現出形體結構又不乏虛實相生的節奏變化。這些作品生動體現出吳憲生在創作中所踐行的“三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筆墨與色彩相結合,寫意與寫實相結合。
“作為一名人物畫家,必須下功夫去了解人、研究人,只有把人畫‘活’了,把人的精神世界表現出來,觀者才能獲得情感的共鳴,從而達到審美的享受。”在對中國人物畫創作的不懈探索與實踐中,吳憲生始終堅持嚴謹扎實的造型訓練,堅持語言選擇的多樣性,堅持形式表達的新穎、現代,堅持風格表現的個性特征。這“四個堅持”也成為他的重要教學理念。
“與古人相比,現代人的生活早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牛仔褲怎么刻畫?羽絨服怎么處理?甚至宇航服怎么表現?古人的作品并不會告訴我們,面對都市題材、工業題材等更是如此,我們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找尋新的表現方法和語言,并在此過程中讓自我風格逐漸成形。”這是吳憲生對學生們的諄諄教誨。縱觀此次展覽,我們不僅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扎實的造型能力、極富個性的筆墨語言,還有那些為適應紛繁題材而創造出的多樣技法和新穎形式。
數十年來,吳憲生以浩蕩之胸懷、熾熱之情感篤定地走在中國人物畫創作之路上,歷經千錘百煉而初心不改。正如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所說,他像一位求索于藝術征途的行者,迎來了“人藝俱老”的化境,可盼可期。
(本報記者 榮池)(榮池)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