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城區是佛山市中心城區,面積154.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3萬,市場主體超過20萬戶。作為佛山中心城區,人員密集、流動性大,社會結構多元、群眾訴求多樣,社會治理任務重、難度大,傳統治理模式面臨挑戰。為了破解治理難題,2020年以來,禪城區啟動爭創廣東省營造智慧化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綜合試點工作,深入實施智慧化基層社會治理改革。
通過創新推動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社會綜合治理、公共服務、基層黨建等深度融合,禪城創新建設了“五個一”體系,實現治理底數從“碎片模糊”向“整體清晰”轉變、治理力量將從“條條分割”向“條塊結合”轉變、治理處置將從多層級向扁平化轉變、治理手段從人海戰術向人機互動轉變,讓企業和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數據賦能城市治理
在禪城區社會治理中心一樓大數據服務區內,禪城某工程公司負責人用“無感”服務一體機“刷臉”,解決了影響公司長遠發展的信用修復大事。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禪城免費婚檢、孕檢、產檢等電子券,高齡老人津貼等23項服務已實現了“免申即享”,禪城的常住居民通過手機即查詢。
在中心二樓的生態網格區,記者通過系統中臺看到全區154平方公里劃分為462個小網格,這些網格最終又統合到全區一張大網上,城市網格內各類治理事件在屏幕上的分撥、處置、反饋流程清晰顯示。
服務和治理實現了智慧化,正是“數字禪城”推進實現城市治理“一盤棋”的體現。禪城區委書記黃少文提出,推動智慧化基層社會治理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搭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更具“含金量”的強中心。
禪城區智治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五個一”體系通過打造“一體指揮、一網統管、一格共治、一碼通辦、一號通服”體系,讓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提質量、提效率、減人力、減成本。
一體指揮指的是,構建區、鎮街、村居+網格的社會治理架構,配建生態網格服務區、群眾訴求服務區、大數據服務區等場地,實行一個機構抓統籌,一套制度強規范,一支隊伍保落實。一網統管即通過搭建城市智能體、數據中臺、AI中臺,歸集沉淀47個部門28億多條數據,推動人聯網、物聯網、事聯網,統籌全區的黨建、城管、綜治、消防、應急、社會保障等工作。
一格共治是在現有的網格化管理基礎上,通過建立一套生態機制,推動“多格合一”,探索“一表巡”“一機通”,從“條管理”轉向“塊治理”。一碼通辦以信用體系建設為基礎,以一碼為載體,一人一碼、一企一碼,建設自然人、法人等信用庫,建設“碼上”城市,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一號通服是指搭建訴求服務線上統一受理平臺,統一調度派件、統一辦件規程、統一效能監督,確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
建生態網格管理機制
在禪城區祖廟街道南浦社區,生態網格管理機制已順暢地運行起來。目前,該社區已整合自然資源、住建、教育等14個部門240個圖層和“四標四實”數據,并通過網格員日常核查推送動態數據,實現各類數據的及時更新,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南浦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崔美玉介紹,網格員通過一個APP就能完成工作。
同時,借助生態網格,社區議事更高效。崔美玉說,南浦社區通過“禪城智慧黨建·共享社區”小程序,實現小區重要事項黨員先知先議,召開業主大會、組建業委會和小區物業費調整等議程,居民可一鍵投票,“從前開業主大會需要2個月時間,現在12天就完成了”。
禪城區智治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網格不僅重塑智能分撥和聯合處置流程,實現了“看得見、喊得通、調得動”的治理隨行能力,更創新以“法治、自治、他治”為理念,推動地域管理網格化、事項處置標準化、巡罰分離制度化,打造具有自我感知、自我修復、自我成長的生態網格。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委員、教授顏海娜認為,生態網格的“三個自我”有效解決了原來基層治理事情多、表格多、APP多,數據反哺少的“三多一少”的痛點,同時調動了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尊重了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突出反映了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內涵。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