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現在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春蠶到死絲方盡全詩的意思,春蠶到死絲方盡全詩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3、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4、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5、賞析 在晚唐 壇上,李商隱是一位大家,當時與杜牧齊名。
6、不過,若就對后世的影響而言,他是超過了杜牧的。
7、李商隱在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
8、他的詩歌創作,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蒙眬婉曲之美。
9、最能表現這種風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絕,其中又以《無題》諸作(多為七言近體)堪稱典型。
10、 詩以“無題”命篇,是李商隱的創造。
11、這類詩作并非成于一時一地,多數描寫愛情,其內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難用一個恰當的題目表現,所以命為“無題”。
12、其中有的可能別有寄寓,也可能有戀愛本事以為依托,雖有不少學者對此進行考索,但是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以證明確有寄托或確依何事之前,主要應該以詩歌形象所構成的意境為依據,把它們作為一般愛情詩對待,這并不妨礙認識它們的藝術價值。
13、這首《無題》,讀者就是把它視為抒寫愛情的名作去欣賞的。
14、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15、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16、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
17、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
18、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
19、李商隱從這里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受。
20、詩人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復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態,在“別易會難得”等平直敘述中是不易體會的。
21、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如此,恰又面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使她悲懷難遣。
22、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23、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
24、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25、”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征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26、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
27、“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
28、“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
29、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
30、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31、所以,在這兩句里,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
32、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
33、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
34、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
35、“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
36、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里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
37、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
38、”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
39、不過,這里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
40、《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
41、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
42、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
43、“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深微復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44、 以上四句著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復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
45、五六句轉入寫外向的意念活動。
46、上句寫自己,次句想象對方。
47、“云鬢改”,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于鬢發脫落,容顏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鬢愁中改,紅顏啼里滅”(《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的意思。
48、但是,《無題》“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為“云鬢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為此而愁。
49、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
50、自己于夜間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為憔悴而痛苦。
51、夜間的痛苦,是因為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次日為憔悴而愁,是為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總之,為愛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
52、這種晝夜廻環、纏綿往復的感情,仍然表現著痛苦而執著的心曲。
53、“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對方和自己一樣痛苦。
54、他揣想對方大概也將夜不成寐,常常吟詩遣懷,但是愁懷深重,無從排遣,所以愈發感到環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隨之更趨暗淡。
55、月下的色調是冷色調,“應覺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凄涼之感。
56、“應”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于對方的想象。
57、想象如此生動,體現了她對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58、 想象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
59、既然會面無望,于是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60、這就是結尾兩句的內容。
61、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里即以蓬山用為對方居處的象征,而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
62、這個寄希望于使者的結尾,并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
63、詩已經結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將繼續下去。
64、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著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態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
65、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復表現著融貫全詩的復雜感情,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復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
66、這樣的抒情,聯綿往復,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了心底的綿邈深情。
67、 詩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從李商隱以前的詩歌創作中發現相似的描寫。
68、在前人創作的薰陶和啟發下,詩人有所繼承和借鑒。
69、但是他并沒有簡單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創造性,向前跨進了一大步,把原來比較樸素的表現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動,用以反映更為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實際上已經脫去舊的形跡,成為新的創造了。
70、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與他對于意境和表現手段的探索,是這首詩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71、《無題》——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72、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73、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74、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無題》——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75、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76、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77、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78、探看。
79、《無題》——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80、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81、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82、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無題》——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83、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84、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85、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86、探看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87、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88、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89、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晚唐詩人。
90、他的詩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特別是他的愛情詩,對后代有很大的影響。
91、 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愛情名篇,影響巨大深遠。
92、 全詩八句四聯。
93、 首聯寫離別時的難堪情境,“東風無力”“百花凋零”,觸景傷情,加重了離別的悵恨;頷聯則巧妙的運用比喻和雙關,明寫春蠶實寫人,寫出主人公對戀人思之切、愛之深、情之堅定;頸聯則由己及戀人,設想戀人思念他的情形;尾聯則借助神話,表達自己無盡的思念。
94、 這首詩是描寫愛情相思的、最為膾炙人口的佳作。
95、尤以頷聯蜚聲文壇。
96、 頷聯以“春蠶”“蠟燭”一對最富有表現力的比喻,來抒寫強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愛情。
97、“絲”與“思”諧音,作者移情于物,表現情思的纏綿沉痛,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堪稱千古絕唱。
98、這種忠貞的感情,無疑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對愛情,對友情,對工作,對事業都是最需要的,因此,頷聯也是全詩主旨的拔高點。
99、 全詩構思巧妙,想象細致入微,比喻精制得當,語言生動精辟,意境優美,不愧為千古傳誦的名篇!無題 作者:唐代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然,東風無力百花殘。
100、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101、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102、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