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道天安城門的歷史_天安門歷史是什么意思,其實他的意思是非常簡單的,下面就是小編搜索到的天安城門的歷史_天安門歷史相關的一些知識,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吧!
【資料圖】
1、天安門在中國的明朝、清朝兩代是兩代皇城的正門。
2、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
3、 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
4、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
5、御道兩側,按左宗廟、右社稷的傳統建制排建。
6、御道兩側增筑紅墻,一直延伸到天安門外,與兩道千步廊相連,成為一個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
7、廣場外圍,左為文官官署,右為武官官署,充分顯示了中央集權的浩浩聲勢。
8、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
9、天安門城樓面前是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庶民百姓不得入內,探頭一看,即犯“私窺宮門”的重罪,格殺無赦。
10、 明、清五百年間,國家有大慶典時在天安門舉行“頒詔”儀式。
11、是新帝登基、皇后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對老百姓來說,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區。
12、天安門是人間的瓊樓玉宇,集古代建筑藝術之大成。
13、又是封建等級制的形象體現。
14、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
15、自此以后,載入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臺在這里演出。
16、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天安門城樓前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廣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重大慶典和集會的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歷次國慶閱兵式均是國家領導人檢閱儀仗隊及游行隊伍的場所。
17、1961年,天安門城樓被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在歷次修繕中政府又重建了城樓上的木建筑、加厚城墻,才成了現在的樣子。
19、自1987年11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游客開放。
20、在此之前,極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這樣可以接近天安門,盡情瞻仰她的豐美雄姿,和像當年國家領導人一樣,自由自在地扶欄遠眺廣場壯闊的全景。
21、因而,自開放后,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競相登樓暢游。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