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主辦的“2022年全省戲劇創作工作交流活動”在廣州舉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戲曲委員會主任傅謹,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董上德等專家出席活動并做學術發言。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奕民,藝術處處長、一級調研員唐國華,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煒等出席活動并講話。
呼吁重視基層創作隊伍建設
來自全省藝術創作研究機構和創作骨干參加了本次活動。廣東舞臺藝術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是與會者關注的重點。
與會者提到:目前,在創作上,還存在著選題視野比較窄,戲劇人物比較舊,戲劇結構比較弱,后期修改改不動;題材捕捉不夠豐富,主題開掘不夠深刻,意蘊表達不夠生動,扎堆描寫英模人物或當地文化名人的情況比較常見。一些作品有思想性卻缺少觀賞性,群眾不愛看;在戲劇生產流程中,組織化、系統化、精細化、專業化程度不夠,缺少劇目生產前論證和實施后評估機制,存在盲目立項、倉促上馬、做“夾生飯”、浪費嚴重的情況。
在交流活動中,一些基層的藝研室負責人以創作中遇到的問題呼吁: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基層院團生存、生產現狀,充分給院團和創作中心松綁,打通劇本創作與院團之間的供需環節,扶持地方劇團、劇種發展,重視基層創作隊伍建設,外請編導團隊要注重保護地方劇種的本土化。
與會劇作者提出:尊重一度創作在整個戲劇生產中的首要環節、重要地位。在選題上眼界放寬,講好廣東故事的同時,更要放眼中國故事。把本地故事講“精”,把全國故事講“好”,以此豐富廣東舞臺的表現力。重視隊伍建設,強化人才整合,解決廣東編創隊伍青黃不接的窘迫現狀。一些青年編導希望能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傾斜,搭建小劇場孵化等平臺,給年輕的創作人才提供更多機會和成長空間。
建議編劇要樹立“工匠精神”
如何彌補廣東戲劇創作的“短板”?董上德在發言中談到要注意三點。一,在創作中注意協調一度創作和二度創作關系,清晰一度中哪些不可“變”和二度中哪些“可變”,確保編導雙方創造力都能在作品中得以最大化實現。二,編導人員應盡可能以“共鳴、共情、共識”,增強作品感染力,解決“觀眾不愛看”的問題。三,注意題材的公共性和話題性。地方題材只有注重其思想、內容開掘上的公共性、大眾性、話題性,作品才可能從地方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傅謹表示,要把握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加強歷史劇創作時機,努力增強題材多樣性和豐富化,但同時要避免將當前現代戲寫“好人好事”的創作俗套用于寫歷史劇中的“好人好事”;倡導以“演出為中心環節”,讓作品經受市場檢驗、觀眾檢驗、時間檢驗,呼喚編創人員與基層,尤其是民營劇團合作,為市場寫戲,為觀眾寫戲,不斷鍛造作品的活力和適應力;編劇要樹立“工匠精神”,夯實基本功,努力鍛造文字,講好故事;堅持戲曲藝術的戲曲化,樹立并堅持“以演員為中心”的演劇體制。
張奕民作總結講話時指出,全省藝術生產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創作為核心任務,以演出為中心環節”的理念,藝術管理也要從過去以創作為主導過渡到創作和市場并重的模式;提倡院團與社會、市場雙向結合,借助豐富社會資源,提高院團的生存能力;一方面引進外地人才為我所用,同時,提倡人才資源共享,要高度重視劇本創作,多在一度創作上下功夫;加強藝術評論,盡快改變廣東近年來評論較弱的現狀,充分發揮評論在藝術創作中的積極作用。他還希望劇作者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舞臺藝術作品。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