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取自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雄渾》一品。意思是超越事物的表象,把握內在的本質與神韻。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應馳騁藝術想象,超乎所表現者的物象之外,由實人虛,如門樞一入環中,即可轉動如意,以應無窮。
2021年末,由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大音樂人文課程主持人陳新坤、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邵一言為主策劃的《兩琴相約,無問西東——古琴、鋼琴演釋音樂會》分別在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上演。擔任古琴演奏的趙燁、大提琴演奏的鄒欣光以及演唱者李暢暢、繆佳辛,也均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一臺是中國三千年前的絲弦樂器——古琴;一臺是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王——鋼琴。東方與西方,古琴與鋼琴的交融和鳴,將會帶來怎樣的奇妙體驗?演奏會從前世今生、天人合一、悲欣交集、詩樂交融、雙琴合鳴五個篇章進行演繹,帶來了一場視覺與聽覺盛宴。
此次演奏會屬于南大美育音樂人文課程的一部分。課程結合音樂實踐及講座、樂評多種途徑,通過音樂會展示及藝術沙龍更加豐富校園生活的美育人文關懷度,讓學生們在多姿多彩的校園中更加友愛更加樂觀。培養了學生“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等能力的重要路徑。學生通過“參與演奏”、“現場聆樂”、“撰寫樂評”等方式,真切體驗到音樂的形式之美和人文精神,體會音樂從“悅耳”到 “悅心”的過程。
這場極具創新色彩的演釋音樂會,是通過中西樂器的對比映射了現今的中西文化,引導大學生思索該如何去對待?在當今世界,所有的一切經濟、文化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叫做“全球化”,在“全球化”的當下,我們要做的不是隨大流,而是要有自己的意識去附和“全球化”。我們要做的不是去對抗,而是要學會有選擇地去接納,去交流,去融合,更要堅守本心,繼承傳統,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奏響我們民族自己的主旋律。
音樂會上在鋼琴單元演奏曲目的選擇上,選定了四大名曲,與大提琴演奏家鄒欣光合作,包括以古典主義巴赫的《薩拉班德》表現音樂的崇高,圣桑的《天鵝》表現音樂的優美,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展示喜劇色彩,福列的《悲歌》則體現出音樂的憂傷。那么古琴與之對應的呢?則有反映佛道性的《鷗鷺忘機》,文人性的《江月白》,民間性的《胡笳》等等,也有當代性的《春風》。古琴單元曲目遙相呼應的是四支經典古琴曲,《和陽春》、《山居吟》、《江月白》《白雪》,既吟詠了四季之美,也體現出古人的天人合一之道。在第三個單元,還安排了詩樂交融環節,由民族歌者演唱中國古詩《關雎》《長相知》《幽蘭》,趙燁則以古琴同名曲呼應。
第四單元是壓軸環節,也是雙琴和鳴的重頭戲。兩首新編古琴、鋼琴協奏曲《古舞》和《春風》,將東方神韻與西方經典巧妙融合。邵一言的手指在琴鍵上寫詩,時而輕柔,時而剛健;趙燁撫琴,激越跌宕、上下翻飛。這兩支古琴新曲,在指法上也是打破舊籬,吟糅之外,更多出了琵琶、古箏、甚至鼓樂之聲,她們相互交織、烘托,奉獻出高山流水般的音樂饕餮。人說,古琴為中國樂器之王,而鋼琴為西方樂器之王。此二“王”樂器的結合,在這首樂曲中的音色達到了完美的融合。
對于這場鋼琴與古琴的“對話”,邵一言表示,東西方音樂“對話”的嘗試與創新其實內涵豐富,今后還有更大的空間,比如可以引入古琴的琴歌,甚至是昆曲,或其他古典戲劇與古琴、鋼琴之間的“對話”。
中西文化各自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能夠抓住其中一點的精要,便可有所成就??陀^的說,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異與互補。西方先哲傳給后人的是一杯咖啡。中國的先哲傳下來一杯茶。要把茶與咖啡調和成另一種新的飲品。要去蕪存菁。取其精華,使之水乳交融,否則非驢非馬,徒惹笑柄。從晚清以來,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發展就開啟了一個中西融合的大幕,先有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主張,后有李澤厚提出的“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哲學觀點。雖然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觀點和主張,但是融合本身的必要性都得到了實踐的普遍認可。百年過去,無數前輩先賢們做了大量的努力,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場音樂會的成功舉辦,也正是當代與時俱進的成果之一。這是基于文化發展與民族自信心的雙重需求,是對世界的敞開與接納,是對民族文化的自我確定與自信,不卑不亢,砥礪前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