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后一個提升分區的鋼網架精準提升到位,宜昌三峽機場T2航站樓整體鋼網架屋蓋順利封頂,“鳳凰展翅”英姿初展。
三峽機場T2航站樓整體設計為“鳳凰展翅”造型,寓意“山水天城,有鳳來宜”。當天提升完成的T2航站樓TS-4分區,是航站樓鳳凰造型的另一支“翅膀”,與“鳳頭”“鳳尾”形成一個整體。至此,三峽機場航站樓“鳳凰展翅蓄勢騰飛”造型呈現在世人面前。
正在建設中的T2航站樓屬于大跨度鋼網架結構體系,為螺栓球和焊接球混合連接形式,正交正放雙層網架結構,共采用5236個螺栓球和1673個焊接球,投影面積約31500平米,重量達2550噸。
三峽機場黨委書記、董事長、二期改擴建指揮部指揮長蘇海濤介紹,新建航站樓鋼網架屋蓋為空間異形結構,土建主體結構存在高低錯層,懸挑區達330余米,最大懸挑長27.9米。如何將鋼網架屋蓋提升安裝到位,是項目建設最大難點。
面對建設過程中施工作業面狹小、多次累積提升技術難度大、施工組織要求高、工期極其緊張等困難,為確保項目建設順利推進,三峽機場及施工建設單位中建一局多次組織行業內專家研討施工實施方案,在前期準備階段進行精細化BIM建模和施工模擬推演,提升過程中共設置58個提升吊點,由計算機全程控制,確保屋蓋精準提升至設計標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鋼網架拼裝過程中應用的“分塊拼裝吊裝”、“頂升擴拼”、“空中翻轉”等多種高難度施工技術結合的施工方法,在國內均屬首次應用。
三峽機場改擴建工程建設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去年夏秋連續暴雨天氣的不利影響,為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和旅客滿意工程,三峽機場和施工建設單位始終以“止于至善”的標準對標全球一流機場,在確保施工安全和建設質量的前提下,搶白天、拼黑夜、戰風雪、斗酷暑、抗雨季、搏新冠,采取“24小時作業,換人不換機器設備”等超常規施工模式,堅持每天下午5點后召開參建單位協調會、每日反饋工作進度等超常規工作督辦模式,用智慧和汗水,刷新了項目建設的“宜昌速度”。
目前,建設者正全力沖刺9月底航站樓主體竣工目標,確保國際航站樓于明年3月通過國家口岸驗收。
蘇海濤介紹,項目全部建成后,三峽機場航站樓面積將由1.48萬平米增至7.38萬平米,擴大到原來的5倍;飛行區等級提升至4E標準,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500至800萬人次;為推進三峽機場航空口岸擴大開放,開辟新的國際國內客貨運航線,將三峽機場打造成高效銜接、多式聯運、兼顧客貨、暢通內外的內陸國際航空港提供基礎保障。同時也將為宜昌扛起“兩翼驅動”南部列陣引擎責任,推動經濟發展提速、城市功能提質、區域影響提升,加快“宜荊荊恩”城市群綠色聯動發展增添新動能。
改擴建項目完成后,三峽機場飛行區等級將提升至4E標準,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500至800萬人次。(記者聞玉強)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