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彩電行業的價格戰由來已久,而且越演越烈。沒有最低,只有更低是彩電行業當下的真實寫照。彩電行業價格持續下行其實并不是近兩年的事,完全是近五年的走勢。
彩電行業的價格戰由來已久,而且越演越烈。
根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彩電零售市場持續低迷,全年零售量4772萬臺,同比下降2.0%,零售額1340億元,同比下降11.2%。行業均價2809元,創十年新低。
時間來到2020年第一季度,彩電線下市場零售量為368萬臺,同比下降45.8%;零售額為121億元,同比下降47.5%;均價為3300元,同比下降3.2%。
今年618期間,85英尺電視進入萬元以內,75英寸電視只要4000左右,65英寸不到2000元,55英寸也降到了1500左右。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是彩電行業當下的真實寫照。彩電行業價格持續下行其實并不是近兩年的事,完全是近五年的走勢。在樂視、小米等互聯網品牌入局的時候,大打補貼站,想用生態補貼硬件來達到降價享受的目的,從此開啟了彩電市場的價格戰模式。
互聯網品牌的進入帶來價格戰的開端,這其實只是誘因。彩電行業價格戰一直持續到現在,這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呢?筆者認為這里面不僅有行業原因、企業原因,而且也包括主動或被動原因。
面板供給充足
在全球市場,液晶面板產能長期處于過剩狀態,導致液晶面板價格一直出行下行區間。而且近年來,隨著我國京東方、華星光電、中電熊貓等面板企業生產能力不斷完善,液晶面板的供應能力持續增加,供給充足自然導致面板價格的下行。
WitsView最新面板報價顯示,由于歐美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國際品牌第二季度調降面板采購訂單約10%~15%,使得面板供需反轉,電視面板再連續上漲2個月之后,4月反轉走跌,估計平均跌幅約3%。
我國是液晶面板的生產大國,由于出色的疫情控制,我國經濟活動基本走上正軌,但是全球疫情恐怕并未結束。生產恢復、外需減少,面板價格恐怕還將持續下行。
彩電進入存量時代
與上游面板產業鏈產能息息相關的是彩電產品,一個是上游供應端,一個是終端出貨端。如果上游供應充足,終端出貨不足,彩電價格自然就會持續走低。目前,我國彩電行業已經進入存量時代,2019年下滑2.0%正式開啟下行態勢,今年又碰上疫情,大幅下滑已成為預料之中的事。
在面板供應充足,彩電又進入存量時代的當下,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降價促銷、以價換量成為眾多彩電品牌的不二之選,因為如果不加入到價格戰當中,企業可能面臨掉隊。雙重壓力之下,導致今年的彩電價格戰越演越烈。
創新技術溢價驅動力不足
為了避免價格戰的泥潭,彩電品牌也紛紛擁抱創新,希望能通過創新技術、創新應用、創新產品來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區間,擺脫價格戰的影響。但是,當下的情況似乎不容樂觀。
創新顯示技術方面,量子點、OLED以及激光電視的體量都非常小,總共加起來的銷量不到行業十分之一,毫不夸張的說處在起步階段。相比液晶電視的高性價比,量子點、OLED、激光電視過高的價格是其很難短時間形成大體量增長的原因。
其次,在社交電視、健身電視、AioT等細分市場雖然實現了逆勢增長,但是這部分細分市場大多還是瓜分現有彩電市場。當然,彩電市場更加細分化有利于行業發展,能打造更多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
加速搶占終端市場
如果說市場原因以及產業鏈原因導致彩電價格戰越演越烈,另外一部分原因其實還有企業本身實行的價格戰策略,目的是為了搶占終端市場。特別是在5G、AioT時代來臨之時,搶占終端就是搶占未來客廳經濟的核心。
隨著5G時代的來臨,萬物互聯的智能家居時代成為可能,加上家電產品越來越智能化、互聯網化,未來的居家生活一定是高智能化的現代生活。而電視擁有屏幕,是可視化的控制中心,也是未來AioT的控制中心,誰能搶占彩電終端就是占領了未來客廳的核心入口。
所以,不僅作為觀影工具,作為未來AioT的智能控制中心,搶占未來客廳核心也就是搶占彩電終端市場。在吃情況下,許多彩電品牌為了未來的終端市場以及AioT的布局,不惜犧牲現有利益,大打價格戰來加速終端的普及與覆蓋。
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進行價格戰,彩電行業需要改變當下價格戰的窘境。因為一味的低價既帶來產品質量的下降,又帶來利潤的薄弱所造成的研發資金吃緊,惡性循環下的彩電行業發展勢頭恐低迷。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