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熱銷的冰墩墩“無處可搶”,最近有人搶起了冬奧雪花。說起冬奧雪花,許多人印象最深的一定是冬奧開幕式上那一朵。96片“小雪花”組成“大雪花”,橄欖枝周圍環繞著“銀絲帶”,“大雪花”和“銀絲帶”之間非勻速雙向同心旋轉。采訪中,設計師李旻告訴記者,這朵“雪花”歷經近三年,反復修改了三百多稿,才驚艷呈現于世人面前。
中國結造型“大雪花”如何誕生?
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奧運之火在主火炬“大雪花”中心燃起。隨后,位于國家體育場(奧林匹克中心區)及北京延慶賽區、河北張家口賽區的火炬臺被依次點燃,將持續燃燒至本屆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結束,并將成為三地的永久性雕塑,今后公眾可以去打卡。
你知道“大雪花”背后的故事嗎?2019年,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老師的推薦下,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李旻進入到冬奧會導演的設計團隊。“當時說通過設計幫助實現導演的創意,就答應試一下,后來才知道是冬奧開幕式美術設計工作。”十人左右團隊到后來五人團隊,在三年時間里畫了有300多稿。
李旻介紹說,按照導演要求,每人設計24個國家的雪花,一共設計100個國家的雪花,一開始要是設計一百朵完全不重樣的雪花,代表不同的國家。最開始是大家放開創作,設計元素考慮過各國地標性建筑圖案、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如中國結、仙鶴、牡丹花、梅花、紫荊花、荷花、錦鯉、燕子、中國建筑屋頂、中國橋等。“前期搜集資料,大量搜集跟雪花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對我來說不是作為參考,要創造獨一無二的雪花造型,必須先了解,然后再跳出這些設計。”
再經過反復修改和論證,最后定稿采用“中國結”造型。“最后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中國結,剛開始這個方案是針對東道主中國的。統一后,大家再分頭把手頭的中國結方案完善。”最終李旻的方案被導演選中作為備選之一,后期仍面臨幾個月的修改,最終形成一個濃縮大家智慧的版本,由黑弓團隊做視覺效果設計及細節調整。
中國結造型更好地展現了中國美學,用簡約的線條表達中國浪漫,傳統藝術用當代美學表達的結晶。李旻透露,設計中還經歷了一次比較大的刪改。中國紋樣的美感,需要一定密度才能得到很好體現,但從亮燈效果來看,線條過于繁雜,導致雪花圖案過于密集,看不清雪花主題造型創意。“導演讓我們推翻方案,進行大幅度刪減,刪減掉一半以上的線條。“做減法”的過程中也發現,中國結的造型圖案既可以保持美感,又代表很好的文化內涵和寓意。”
“張藝謀導演對美學和對細節的把控是極致的,他對我們的要求是特別嚴苛的,所以每次去工作室開會前我都會做好要重新設計的方案的心理準備。導演每次開會都會有新的想法,會不斷顛覆認為不夠好的創意,去追求極致的視覺效果,而他過人的的想象力和深厚的藝術功力,很難讓你對他的修改意見說不。”讓李旻印象深刻的是,導演真的精力特別旺盛,每天的睡眠時間也就三小時,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為開幕式忙碌著。“和導演開會到十一二點結束,本以為他會去休息,沒想到其實這之后他還有兩到三個會要開,基本處于輪軸轉的狀態。這幾年和導演的接觸,讓我真切感受到他對自己事業的專注和熱愛的程度真的是是一般人很難達到和超越的。”
把中國線描應用到現代插畫中,在媒體工作的李旻插畫中線條的美感打動了張藝謀導演。“包括這次開幕式也是采取有一點現代感,又跟中國傳統結合的風格,不同于2008年全新的藝術形式,希望我們能提供一些好的創意。”
在完成冬奧會開幕式的設計工作后,李旻又投入冬奧主題的插畫創作中。李旻保持著精雕細琢插畫的工作習慣。比如2019年鼠年她畫了“九鼠送福”,靈動有趣的生肖文化設計打動了不少老外讀者。最近,她還重新創作設計了一批雪花。“畫了這么多年畫,從來沒畫過這么多雪花。很高興能把自己一些想法融入雪花中。”
在她看來,打破文字和語言方面的隔閡,插畫是中國文化輸出特別有效的軟傳播方式,外國觀眾可以從中獲得更直觀的有關中國文化的感受。“2017年,我嘗試把中式美學的東西跟插畫進行結合,色調和表現形式上可能是很現代的,同時又結合傳統工筆畫、裝飾畫等形式,我覺得用這樣的視覺藝術,可以打破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隔閡,促進中國文化傳播,更容易引起共鳴和感動。盡管當下大家都是快節奏閱讀方式,但是經過時間沉淀、精致到位的藝術作品,反而在大環境中顯得更有藝術價值。” 李旻說,“我老師說,不摹古又飽浸東方韻味,不擬洋卻煥發時代精神。這對我觸動挺大,對我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很好的引領。”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