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小雷和妹子去逛蘋果天環廣場Apple Store,盡管已經是晚上九點多,但廣州天環廣場Apple Store依然是人山人海,體驗蘋果產品的消費們熱情絲毫不減。
但對我本人來說,小雷已經很久沒有特意去Apple Store體驗蘋果產品了,記得上一次去Apple Store,還是因為首發購買iPhone 12 mini而去現場取貨。而平時的話,就算在周邊商場逛街,也會“三過Apple Store而不入”。
Apple Store在新零售乃至科技行業中的地位不用小雷多費唇舌,它已經成為了標桿一般的存在。Apple Store除了可以直觀地對外展示了蘋果的品牌形象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消費者與蘋果產品近距離接觸的窗口。一般來說在Apple Store里我們可以體驗到所有的蘋果最新產品,近距離地感受蘋果式生態帶來的便利和所謂的“蘋果品質”。
但話說回來,為什么小雷現在很少去Apple Store呢?最大的原因是,現在的蘋果產品很無趣。無論是炙手可熱的iPhone,還是品質感拉滿的MacBook系列,抑或是售價高高在上、難以觸碰的Mac Pro頂級主機,雖然在一般消費者眼中這些產品都有著強烈的新鮮感,但以小雷個人來看,這些產品都相當“無趣”。
是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蘋果的產品看似十分炫酷和前沿,他們能夠吸引一般消費者的注意力,但對稍微了解科技行業、消費數碼行業的“發燒友”來說,蘋果的產品無論從功能還是從外形上來看,都堪稱平平無奇。
我們回想一下,上一款能讓我們驚呼的蘋果產品,是哪款?如果從性能來看可能是搭載M1芯片的MacBook系列,但這些產品的設計并沒有任何改進,很難對我們產品感官上的刺激;如果說外觀方面,細想之后似乎就是4年前的iPhone X了。
是啊,不知不覺中,蘋果的上一款令我們驚呼的產品,居然是4年前的iPhone X。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iPhone折疊屏手機”的話題居然能上熱搜,看來廣大消費者也和小雷一樣,已經對蘋果的一成不變感到厭倦。
時代變了,蘋果也是時候要進行一些改變。
這個折疊屏手機有點奇怪
點開微博的話題頁面,小雷發現這些帶上Tag的博文里其實沒有幾條的信息是靠譜的,消息來源也不太清楚。簡單了解一下,大意是說外國的一個概念藝術家聯合外媒制作了一些折疊屏iPhone的概念設計圖,但在傳播過程中信息出現了偏差,最后變成了某些媒體口中的“折疊屏iPhone外觀”。
我們可以見到,概念藝術家Technizo Concept制作的折疊屏iPhone外觀設計神似三星Galaxy Z Flip系列手機,也就是采取了上下折疊的方案,而且“無折痕”將會是這款“概念版iPhone”的最大看點。
實際上如果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份概念設計就是簡單地將現有產品的一些元素整合到一起,最終拼湊出了這么一種“四不像”的樣子。
比如,所謂的“折疊屏iPhone”在展開的時候和在售的iPhone 12系列手機比較接近,我們可以推測這個概念設計的原型就是iPhone 12系列手機(甚至邊框都是直角邊框,借鑒的痕跡相當明顯)。而“折疊屏iPhone”的背面,竟然在攝像頭旁邊增加了一個面積差不多相同的副屏,在產品背面增加副屏的做法可是蘋果從未做過的。
我們可以推測,在產品背面增加副屏的做法,其實是借鑒三星的Galaxy Z Flip和Motorola Razr 5G等產品,因為這些產品在折疊后都需要副屏來顯示通知信息,所以設計師就想當然地認為蘋果折疊屏手機要是采用這種設計,“那么肯定也需要一塊副屏”。
綜合來看,這所謂的“折疊屏iPhone”實則上就是基于iPhone 12系列、借鑒了三星Galaxy Z Flip的想象產品,設計方面沒有太多的創新。而按照我們對蘋果產品的了解,假如蘋果真的要推出折疊屏產品,很大可能不是這個樣子。
2015年前后,網絡上陸陸續續地出現了蘋果申請折疊屏設備的消息,既有產品形態的專利,也有技術細節的專利。從申請的專利資料可以見到,蘋果的確有在研發縱向折疊形態折疊屏產品的計劃,但與此同時橫向折疊設備的專利也并不少。
蘋果的折疊屏產品(甚至不一定是iPhone)最終會以什么樣的形態出現,取決于在蘋果心目中折疊屏設備到底是什么樣的定位。
比如說,如果蘋果認為折疊屏設備的價值更多地在于讓大尺寸設備變得便攜,那折疊屏設備就應該是iPad的取代者,而不是iPhone。如此一來,折疊屏設備就不會采用上下縱向折疊的模式,更不是所謂的“折疊屏iPhone”。
有消息稱蘋果最早也得在2022/2023年才會公開折疊屏設備的消息,但目前蘋果明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汽車制造、AR產品上,折疊屏設備會不會出現,還是一個問號。
蘋果要創新?折疊屏靠不住
蘋果產品確實到了需要創新的時候,但折疊屏就真的是一個好辦法嗎?個人感覺不太行。
2020年可以說是折疊屏手機的爆發年,三星Galaxy Z Flip、Z Fold2都是很不錯的產品,Motorola Razr 5G設計不錯還有情懷加分,柔宇的柔派2拉低了折疊屏手機的門檻,OPPO的卷軸屏手機雖然是概念機而且不是折疊屏,但展示了屏幕形態的更多可能性。
然而相比2020年,2021年已經過去了1/4,折疊屏產品沒有新品出現,也沒有太多的討論熱度,似乎在一夜之間,折疊屏設計“不火了”。
哪怕科技、屏幕材質都在進步,但折疊屏手機存在折痕、內部空間妥協等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終端產品不僅昂貴而且使用體驗也很難稱十全十美。很多消費者在對比之后發現,折疊屏產品在新鮮期過去后其使用體驗的平庸很容易帶來落差,再加上高昂的售價會給他們帶來“得不償失”的失落感。
顯然,在當下的場景中折疊屏手機雖然是真的做出來了,也順利量產了,但除了提供一些視覺上的新鮮感之外,真的談不上是什么“設計革命”、“巔峰傳統”。
小雷認為,iPhone作為“舊時代的產品品類”,不太可能會用上什么新潮的設計,它的發展脈絡其實已經可以預見,劉海小一點,功能多一點,可能就是iPhone未來設計發展的全部了。
即使蘋果真的有什么“殺手锏”,也不太可能放在iPhone上,正如國內從業人士常掛在嘴邊的那樣,蘋果要走的是新賽道,要做的是領頭羊。當然蘋果能不能做到領頭羊是一回事,但小雷從不懷疑蘋果“想不想做”。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