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建議,建設“中國版開放銀行”。他認為,我國有超5億人口及千萬小微經營者,構建開放銀行模式,改變傳統的線下服務模式,能有效實現新的需求。
疫情發生以來,受非接觸式服務需求,銀行數字化發展迅速,線上視頻評議、全自動化審批放款、遠程“面對面”辦業務等等,越來越多的銀行主動擁抱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以金融科技或者數字銀行作為重要轉型方向。
銀保監會也發文提到,“鼓勵(各金融機構)積極運用技術手段,在全國范圍特別是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加強線上業務服務,提升服務便捷性和可得性。”
數字化的迅猛發展,為傳統銀行機構加快數字化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其具有開放銀行的思維和理念,銀行金融服務迎來數字化經營能力的考驗。
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執行所長、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宋科也提出,銀行和金融科技企業合作的開放銀行模式,可以讓銀行更好地融入用戶場景、觸達小微這樣的長尾人群,雙方形成優勢互補,更好地實現精準扶微。
65%的商業銀行布局開放銀行
開放銀行是近年以來廣受關注的金融科技新業態,是傳統銀行經營理念與戰略思維的新升級。
與銀行以往的信息化進程不同的是,開放銀行不只是簡單地把銀行業務搬到網上去,而是利用開放 API 、SDK等技術實現方式,通過銀行與第三方機構間的數據共享、銀行服務與產品的即插即用,將銀行服務嵌入到客戶的細分場景,為不同的客戶群提供有針對性的、差異化的產品服務,進而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升用戶體驗,實現雙方或多方的合作共贏,共建開放的生態系統。
開放銀行可理解為一種平臺合作模式。
伴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興起和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發展需要,2018年7月,浦發銀行率先推出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隨后不久,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都明確開始打造開放銀行。
2018年12月,時任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陳立吾針對開放銀行的金融服務模式帶來的新特點、新變化,就如何引導開放銀行規范發展提出了意見。
陳立吾指出,針對不同類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設置開放銀行的服務紅線,明確允許開放的信息接口類型、服務范圍等關鍵要素,推動開放銀行更好地支持制造業、服務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實體經濟發展。同時,要求強化風險管理,構建開放銀行的安全體系,引導開放銀行規范發展。
2019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科技( 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指出要拓展金融服務渠道,借助應用程序編程接口( API)、軟件開發工具包(SDK)等手段深化跨界合作,借助各行業優質渠道資源打造新型商業范式,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構建開放、合作、共贏的金融服務生態體系和發展格局。
面對日趨嚴峻的行業競爭,銀行急需找到與客戶互動的新渠道,讓自身成為客戶工作和生活場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開放銀行正是給銀行業打開了一扇構建數字化生態的大門,使之能通過場景化服務重新與客戶建立聯系,成為數字化新生態中的中堅力量。
在劉尚希看來,開放銀行是數字化趨勢下的新模式:嵌入第三方場景,實現“銀行無處不在”。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公布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已有超過65%的商業銀行布局開放銀行平臺與合作伙伴深入開展合作,逐步探索以用戶為中心 ,通過“開放”與共享打造銀行生態圈。
探索中國版開放銀行的“范本”
“開放銀行是大勢所趨,是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必經之路。需要緊跟趨勢變化,主動應對市場同業競爭和挑戰,調整戰略布局,形成自身競爭優勢,逐步由以產品為中心轉為以客戶為中心。”宋科表示。
開放銀行是數字化趨勢下的新模式。在開放銀行平臺上,銀行需要走出傳統領域,在不同的場景中為客戶提供服務,從“單兵作戰”到共同協作,專業化、精細化、協作化將是未來銀行業服務的標簽。比如,作為國內較早布局開放銀行的招商銀行,創新探索了“自建生態+金融服務主動走出去”的“兩條腿開放”方式。
通過探索開放銀行模式,商業銀行借助金融科技手段,通過與具備流量和場景的外部機構合作,將金融產品和服務嵌入合作方的應用程序和場景中,可以更加直接觸達更廣大的客戶群,輸出產品及服務。
同時,開放銀行將產品服務布放至擁有互聯網流量入口的渠道,嵌入客戶的生活、生產場景中,為客戶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務,不斷豐富生活類功能,滿足客戶需求,符合移動化趨勢。還讓更多用戶能享受到更豐富的產品和服務,使其價值實現最大化。
此外,商業銀行還可以借助于開放銀行模式實現更好地服務企業客戶,尤其是小微企業客戶,克服小微貸款評估成本高、風險高等發展瓶頸,助力普惠金融發展。
不久前,根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基于2萬家小微企業調研數據的分析報告,約七成受訪小微市場主體因疫情影響無法正常運營,約五成預計第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下降50%以上,約八成面臨不同程度的資金缺口。同時,有七成受訪小微企業表示只要資金鏈不斷,就對生意回暖有信心。
因此,如何對小微企業實現精準放貸是銀行面臨的難題。對此,銀行一直在積極探索更好的模式。不少銀行和金融科技平臺正試圖通過互聯網信貸聯營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走向金融的普惠之路。
“銀行通過開放銀行的模式進入網絡消費、數字生活的場景,服務小微和大眾金融消費者,成為中國特色開放銀行的最佳范本。”宋科認為。
劉尚希則認為,當前,我國處于金融服務短缺狀態,銀行業亟需通過提升金融科技能力進行差異化轉型,再加上我國領先的金融科技在服務實體經濟和金融業方面的巨大潛能,以上方面都需要通過開放銀行的生態體系來釋放。
建設開放銀行成熟體系仍需努力
劉尚希指出,我國雖有不少銀行在探索開放銀行模式,且有的已卓有成效。但從適應數字經濟時代,建設全球領先的數字化金融的長遠目標看,我國在開放銀行的發展方面,還需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
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圣林則表示,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將近5000家銀行,未來轉型之路還很長。
開放銀行全新的業務模式也對開放銀行平臺提出諸多挑戰。比如在安全性及數據保護方面,更多風險在信息安全技術、風控能力等節點暴露,需要行業在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數據隱私保護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在連接效率上,伴隨銀行合作伙伴數量增多,接口標準化、技術協同化重要性凸顯,平臺需要幫助合作企業便捷部署、提升連接效率。
“完善監管規則,創新監管方式,鼓勵銀行業與金融科技企業深入合作,建設中國版的開放銀行。”劉尚希建議,要在政策上支持開放銀行構建,激勵銀行業善用我國金融科技領先和更本土化的優勢,快速發展技術能力。
比如,發展線上服務能力和數字風控技術,實現線上線下業務融合;大力推動銀行業部署下一代分布式金融信息系統,建設性能穩定、智能化運營的開放式系統架構,為開放銀行建好硬件底座;激勵推動銀行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核心關鍵技術領域進行深入合作等。
劉尚希還表示,目前我國尚未出臺開放銀行體系建設框架,建議基于我國的開放銀行實踐樣本,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快建設與開放銀行相關的各類規范體系和技術標準,提升我國金融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