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魯杰 通訊員李宇翔
又到了桐花飄香的季節!聞著芬芳的泡桐花香,看著遍地開放著泡桐花的泡桐樹,蘭考縣群眾在懷念焦裕祿烈士的同時,倍感欣慰:焦裕祿書記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當年他引導人們種植的泡桐樹如今更成為讓千千萬萬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綠色銀行”。
泡桐是華北平原上最常見的樹種,20世紀90年代,專家考察后認為,泡桐是制作古箏、琵琶等樂器音板的上佳材料。一時間,蘭考的民族樂器加工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說起蘭考縣民族樂器產業,不得不提一個人——代士永。代士永當時是一名做風箱、家具的木匠,感覺制琴上檔次,于是他打起了“把制琴技術引回蘭考”的主意。1988年,他多次上門拜訪上海著名制琴師張留根,最終以兩萬元的天價酬勞將張留根請回了家。
如今子承父業的代勝民回憶,1988年,靠著焦裕祿書記帶領種下的泡桐,借助張留根的高超技藝,他的父親代士永帶著十幾人成立了堌陽鎮福利樂器廠。1993年,通過張留根之前的客戶,廠里和臺商合資成立了開封市中州樂器有限公司,逐漸走上規模化發展道路。2012年,蘭考縣成立工業區,代勝民響應號召,將大部分廠區搬到縣里。在代勝民的經營下,中州民族樂器廠的年產值從1000多萬元發展至4000多萬元,成為蘭考縣脫貧攻堅的主力企業。其中最讓代勝民自豪的是,該公司生產制作的新型民族樂器——文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永久收藏,成為第一件進入該館的中國樂器。
一棵樹引導一種精神,興旺一方產業。在做強做大民族樂器的同時,蘭考縣依托焦裕祿精神和泡桐木制品產業,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黃河生態資源等,穩步推進文化旅游強縣建設。同時,按照一年一個主題,全面實施全域綠化,將蘭考建設成為綠色貫通城鄉、生態成果共享的“森林蘭考”。
2021年4月,以“泡桐花開千頃澄碧”為主題的蘭考桐花節盛大開幕,向社會各界展示一個“拼搏、開放、生態、幸福”的新蘭考。
關鍵詞: 精神財富 焦裕祿精神 文化資源 雨后春筍 穩步推進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