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與甘肅省博物館聯合主辦,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協辦的“絲路光華:粵隴文物精品聯展”于3月24日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許多珍品均為首次在廣東亮相。展期持續至6月26日。
展覽以時間順序為脈絡,以最新的考古發現和史料文獻為基礎,分為“絲路之興”“絲路之盛”“絲路之光”三大部分。展覽以粵隴兩省精品文物為依托,遴選兩地文博單位文物藏品逾500件,運用宏觀視野解讀南北兩地的內在聯系,介紹了甘肅河西走廊和廣州通海夷道的歷史與淵源,呈現同一時空下跨地域的思想技術傳播和交融互鑒的文化歷史,深度闡釋絲路變遷對中華文明的深刻影響。
據介紹,在展廳設計上,依據不同時期絲路發展特點和展品元素組合,為加深觀眾對于“一帶一路”語境下歷史的認知,探索海陸絲不同文明風采。通過兩顆分別出土于甘肅和廣東的蜻蜓眼玻璃珠引入展覽,帶領觀眾體驗文化藝術的東西交流與南北發展。采取實物與場景復原相結合的展示手法,帶領觀眾穿越掩埋于荒漠中的古驛站、參觀莊嚴肅穆的石窟、登上蜿蜒曲折的長城,同時配合聲、光、電相結合的多媒體互動技術,營造身臨其境的觀展氛圍。在展廳一和展廳二之間的公共區域,還可現場觀摩石窟壁畫的繪制過程,引導觀眾重返歷史創作現場,加深對石窟藝術的理解。
蜻蜓眼玻璃珠
西漢早期(約公元前1世紀)廣東省博物館藏
當蜻蜓眼玻璃珠傳到楚國時,楚人開始仿制,成分以鉛鋇或鉀鈣為主。此件蜻蜓眼玻璃珠,經成分檢測為鉛鋇玻璃,為中國原產,見證了西方工藝中國化以及在國內從北向南傳播的過程。嶺南地區發現的漢代蜻蜓眼玻璃珠,顏色主要是藍色、不透明、圓形,珠表面嵌飾黃、白、藍相間的圓圈眼紋,形似蜻蜓復眼。
翼獸青銅提梁盉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甘肅省涇川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該青銅盉巧妙地設計成一只具有雙翼的四足獸,以龍為提梁,以鳳為蓋鈕。據研究,翼獸形象早期流行于中亞、西亞地區及亞歐草原,傳播到中國約為戰國時期。
玉玦
石峽文化(公元前3000年—前1000年)廣東省博物館藏
石峽遺址第三期文化年代相當于夏商之際至西周早期,墓葬中隨葬的有角玦飾等玉器,說明起源于長江中下游或珠三角地區的玦飾結合南漸的中原商周禮制。該種玦飾的傳播影響到越南北部乃至東南亞部分地區,顯示出珠江三角洲與東南亞早期的文化傳播。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