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廣州應用科技學院新增6個專業,包括漢語言文學、金融科技、機械電子工程、建筑學、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為今年廣東省新增專業最多的民辦高校。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新增專業聚焦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急需,依托學校辦學優勢和特色,用好學科交叉融合“催化劑”,積極布局新文科、新工科急需專業,促進多學科協同發展。
轉設更名后的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堅持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理念,按照“優勢發展、特色發展、錯位發展、梯次發展”的建設原則,構建以應用學科為重點,以工科為主,管理學、經濟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布局,構建具有“新工科”“新文科”特色的學科體系。
針對緊密對接區域產業集群的應用專業集群,實施“重點建設+逐步培育”策略,聚焦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創意產業和數字產業四大領域,建設“智能制造與智聯汽車專業集群”“金融學專業集群”“時尚藝術設計專業集群”“人工智能專業集群”四大專業集群,構建高水平的應用型學科建設體系和專業建設體系。
學校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龍頭,以青年骨干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培育創新團隊和教學團隊為主線,堅持不懈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助力學校建設高水平一流應用型本科大學。
目前,學校聘任了一批海內外知名教授擔任學術顧問及客座教授,聘任了一大批業界精英和“雙師型”教師擔任創新創業導師,提升教師隊伍教育教學能力。接下來,學校將繼續大力引進高職稱高學歷人才,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及時落實新增專業的基本建設相關工作,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新增專業發展建設競爭力。
按照產教融合要求,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對接產業集群,健全校企緊密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合作緊密的產教融合機制,建設集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科技服務、學生創業和繼續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基地,形成產業人才培養的“廣應科模式”,實現學科專業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為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國家工信部重點關注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在100個產業和中小企業聚集地區,打造“一個空間,兩個智庫,三個中心,四個專項”,形成“一城一產一學院”的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產教融合發展格局,廣州應用科技學院于2021年被工信部列入首批“校企協同就業創業創新示范實踐基地”建設單位。
轉設更名以來,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立足大灣區,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站在新起點,建設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校”為戰略主線,聚焦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三全育人、五育并舉,推進十大育人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將進一步完善獲批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把落實國家標準作為專業建設的底線要求,加強師資隊伍和教學軟硬件條件建設,持續改進和提升專業內涵,加強新專業建設督查,確保新設專業建設質量。
【2022年新增本科專業】
漢語言文學
培養具備扎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和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能在黨政機關、
企事業單位、文教科研機構從事宣傳、教育、研究工作的,具備一定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機械電子工程
培養能在機電行業及相關領域從事機電一體化產品設計制造、機電系統故障診斷與維修、機電一體化設備運行管理、質量控制以及經營銷售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建筑學
培養在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室內設計單位,教育和科研機構、管理部門,從事建筑設計、教學研究、開發與管理、咨詢等工作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
金融科技
培養能夠面向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政府經濟管理部門以及科技企業從事經濟金融產品、運營、開發、管理,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創新人才。
人工智能
培養“人工智能+X”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畢業5年左右能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能檢測、智能制造、智能機器人等相關領域,從事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工程人才。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培養能從事大數據分析或數據挖掘的工程性開發與實現,在計算機與互聯網企業中從事系統集成或售后服務、數據處理與分析,在政府部門或企事業單位從事信息系統的建設、管理、運行、維護的技術工作。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