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坐落于廣州二沙島的廣東美術館也抹上了幾分吉慶的“虎氣”。展廳首層舉辦的“美在廣東——中國美術館與廣東美術館藏粵籍藝術家作品展”上,李鐵夫、高劍父、林風眠、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等大師力作匯聚一堂,全面展現廣東美術百年歷史圖譜。
“知識生產和文化傳承是美術館重要的使命。”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如是說。近年來,廣東美術館先后策劃大量面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公共教育活動。結合“美在廣東——中國美術館與廣東美術館藏粵籍藝術家作品展”,廣東美術館推出以“美美與共”為主題的分享會、互動創作、專場導覽等系列活動。新春期間就有5000人次參與互動創作活動。
與此同時,廣東美術館研究與策展機制不斷轉型升級,形成“廣州三年展”“廣州影像三年展”等高質量、高水平、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品牌。而在廣州珠江河段的另一端,“三館合一”項目建設熱火朝天,堪稱世界水準、全國一流的廣東美術館新館展露新顏。王紹強接受記者獨家專訪,解讀廣東美術館在灣區文化版圖的新定位。
將形成“一館兩區”全新格局
記者:作為“三館合一”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美術館新館建設如火如荼。可否介紹一下目前的建設進度?
王紹強: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三館合一”項目建設按照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的工作計劃順利推進之中。新館面積約6萬平方米,建筑主體總高度為11層,目前已經建設到第8層,計劃在春節后3月份實現全面封頂,今年也將進入室內外裝修階段,展陳部分的設計施工招標工作也即將開展。
廣東美術館將分為二沙島舊館和白鵝潭新館一館兩區的全新格局:二沙島舊館主要以近現代美術研究、陳列、修復及公共教育為主要方向;白鵝潭新館則將建成綜合性美術館,全方位實現中國近現代美術、特別是廣東和沿海近現代美術,國際美術及當代藝術等各個領域的呈現、梳理與深入探索,承擔全國美展、全省美展等大型美術展覽項目。
引進人工智能和數字化管理
記者:近年來,面對疫情給線下展館帶來沖擊,廣東美術館為市民延伸了哪些新的展覽服務?
王紹強:通過疫情期間的實踐經驗,廣東美術館對數字化技術的探索和應用,催生了新的展示和觀看模式。為此,廣東美術館新館從鑒賞、研究、教育到藝術消費,也將更多以新媒體進行傳播。白鵝潭新館將引進人工智能和數字化管理,通過視頻會議、線上課程、線上公共教育活動等多種數字化形式進行藝術推廣。
廣東美術館新館預計2023年底前完成項目建設全部工作并交付使用。項目建成后,廣東美術館新館將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集展覽、休閑、教育的大型文化場館,成為展示大灣區文化形象的一張“新時代文化名片”,為市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服務,為提升人文灣區的文化自信作出更大的貢獻。
活化館藏經典,擦亮學術品牌
記者:新年新氣象,談談您新一年對廣東美術館的發展布局有哪些新規劃?
王紹強:新的一年,我們要進一步開拓進取,推動公共文化事業、藝術與文化產業、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新發展。廣東美術館將以建設文化強省為己任,繼續辦好各種美術展覽,尤其要通過持續開展重點展覽策劃、對中青年藝術家扶持、品牌展覽項目拓展等,實施省委“2022美術創作工程”,辦好第七屆“廣州三年展”,擦亮學術品牌。
我們圍繞迎接黨的二十大,將舉辦相關展覽講好美術中的黨史,將重要事件和歷史瞬間為創作題材,重點表現與廣東有關的重要題材,充分反映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激勵廣大民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廣東美術館將繼續辦好展覽、收藏、研究、教育、交流、服務等工作,高水平推進“三館合一”等重大文化項目建設,活化用好館藏經典,策劃推出更多精品展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們將繼續傾情投入、用心創作,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生命的光彩,創作大量優秀作品,開展系列文藝活動,發揮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的作用。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將廣東美術館打造成為展示嶺南文化的新地標。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