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列寧在拉茲里夫湖畔》到贈送墨西哥總統的夫妻繡像《培尼亞和里韋拉》,從被白金漢宮收藏的《英國女王》到陳列在國際奧委會總部的《仕女蹴鞠圖》,蘇繡上百次作為國禮驚艷世界,也傳遞著中國人民的深情厚意和中華文化之美。
今晚,《似是故人來(第二季)》將帶您走進蘇繡的世界,回顧蘇繡歷史,體驗蘇繡技藝,感受其傳承千年的獨特魅力。
“翡翠黃金縷,繡成歌舞衣。”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色彩典雅、工藝精美的刺繡,從西漢時期就已通過絲綢之路出口歐洲各國,成為中國最早的文化“名片”之一。
蘇繡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早在兩千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刺繡用于服飾。三國時期,吳國趙夫人在方帛上繡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陣之形,時譽為“針絕”。隋唐時期,蘇繡工藝得到了融合發展;宋元時期,蘇繡的技法和特色基本定型;到了明清時期,蘇繡發展盛況空前,誕生了技驚世界的“雙面繡”,蘇州亦被稱為“繡市”名揚四海。現在,蘇繡的針法已由原來的18種發展到今天的40多種,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蘇繡針法靈動活潑,圖案花樣豐富,題材廣泛。從傳統的“平針繡”,到一百年前將國畫技法與油畫的透視、光影、色彩的表現技法融合而成的“仿真繡”“亂針繡”,再到現在的“雙面三異繡”和“融針繡”,歷經無數繡娘的努力,千年絕技蘇繡在發展中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遙接古代與當代,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蘇繡的格局也隨之改變,從展現小物件的刺繡發展成大景觀的創作。
“讓蘇繡藝術回歸當代生活,引領一種美學的生活方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說。
一幅美輪美奐的繡品究竟如何誕生?它們背后有怎樣的傳奇故事?蘇繡歷經兩千年魅力生生不息的密碼究竟在哪里?今晚21點檔,大型實景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第二季)》,邀你與文化解惑人姚建萍一同走進蘇州,走近蘇繡。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