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知秋,秋意濃。
去年以來,對信托“三板斧”之一的地產業務監管不斷趨嚴。而到了2020年這樣的趨勢也未能改變。
可以說,無論是今年風險項目的相繼暴露還是資金信托新規征求意見稿的發布均表明,過去十年信托公司憑非標業務高速發展的模式似乎難以為繼,標準化轉型已箭在弦上。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信托行業的規模收縮從2018年第一季度就開始了,進入了典型的衰退周期。這主要是由于監管加強導致,其次是受大的宏觀經濟和金融形勢影響。應該說當下相關風險還沒有達到徹底出清的程度,因此下行的慣性還將持續下去。“再進行2至3年的調整也是正常的”。
第七次整頓
據相關媒體報道,在2019年12月25日召開的2019年中國信托業年會上,銀保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黃洪同志親自表態,目前是信托第七次行業整頓。
“公司今年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壓降融資類信托規模。”有信托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業內有幾家信托公司已經出現了業務暫停的情況。壓降規模對行業內大型信托公司的影響同樣明顯,因為基數大,壓縮的業務規模也更大。
“目前壓縮規模的壓力還是不小的,可以說整頓已經開始了。”該人士坦言。
記者采訪了解到,正計劃引入戰投的華信信托已在幾個月前被監管叫停業務,主要原因是對資金池業務進行清理。此前,華信信托的“華冠”“華悅”系列信托產品均為資金池類產品,投向寬泛,無法獲取實際投向情況,且長期持續滾動發行。
10月27日,某三方財富機構從業人士亦告訴記者,此前深陷逾期風波的吉林信托也好久沒有看到有新產品發行了。今年以來收益率下行疊加風險的加速暴露已經使不少投資信托產品的老客戶轉投其他產品。
從中國信登2020年前三季度信托登記系統新增數據來看,行業新增規模總體小幅負增長,信托規模壓降穩步推進。今年以來,除2月和4月外,其余月份新增募集金額均為存量負增長,一、二、三季度新增募集金額均為存量負增長,全行業辦理完成初始登記涉及的存續募集規模持續下降。
行業風險幾何
現階段信托行業的風險水平究竟如何?值得一提的是,二季度信托業協會沒公布風險數據,對此業內也有了一些猜測。
10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研究室袁增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信托行業的規模收縮從2018年第一季度就開始了,進入了典型的衰退周期。這主要是由于監管加強導致,其次是受大的宏觀經濟和金融形勢影響。到今年年底信托規模的持續下降已經有三個年頭了。
“應該說當下相關風險還沒有達到徹底出清的程度,比如說去年上半年通道和房地產業務還在反彈,直到下半年才進行監管壓降。宏觀形勢也沒有企穩。而且現在的主流預期會是一個長期停滯期。”袁增霆進一步指出。
此外,袁增霆告訴記者,信托業務的模式也沒有展現出新的生命力。行業的壞賬增加比較快,由于修復資產負債表形成的拖累還會更嚴重,因此下行的慣性還將持續下去。“再進行2至3年的調整也是正常的”。
另有不愿具名的信托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風險數據披露口徑和可參考性本身就是監管需要把握的尺度,后續幾個季度風險數據料會達到歷史極值后逐步下降,出清風險后,整個信托行業進入更加穩定的發展狀態。
據該人士推測,如果實際不良達到5%就是一個很糟糕的狀態了,目前預計是沒有達到的,延期貸款和續貸、處置資產等手段都可以降低不良水平等。此外,該人士表示,可以預見隨著投資類業務的提升,后續不良率會回落。
轉型往哪轉
隨著行業走進深入轉型期,“非標轉標”已成為共識。
中國信登方面表示,昔日起到支撐作用的房地產信托持續降溫,三季度末投向房地產的規模不足500億元,占新增信托總規模比年內再次低于一成;而投向工商企業的信托資金穩步增加;此外,投向證券投資的募集金額穩定保持在一成左右,涉及項目筆數環比顯著上升。
資深信托研究員袁吉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關于我國信托公司的發展方向,分歧依然比較大,可以說業界和監管尚未形成統一意見,這與信托公司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有關。
那么,當信托真的要進行轉型了,在非標業務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優勢呢?
在袁吉偉看來,短期信托公司仍具有經營信托業務的獨特優勢。不過,他也指出,在發展資管業務方面,信托公司所面臨的制度優勢越來越小,甚至在部分監管導向的資本市場業務方面還存在劣勢。“服務信托、慈善信托是本源業務,也是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
袁吉偉進一步指出,目前,信托公司在資管領域除了過往形成的非標業務優勢外,還需要增強在全資管市場體系中的能力,把握我國居民儲蓄向投資轉換的趨勢;此外,信托公司也需要利用信托制度在財產管理方面的優勢,在財富管理、社會治理等方面尋求更大創新和拓展,將信托制度在我國更好地發揚光大。
有分析認為,一直以來,信托公司都沒有完全做好轉型的準備,在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都存在固化的現象,所形成的業務思維、風控思維、企業文化都具有很強的延續性。
袁吉偉建議,未來需要監管部門與信托公司一道重新探討信托公司的發展方向,一直在講回歸本源,首先是要回到信托業務本身所應該具有的特征上,再談其他。此外,監管部門并沒有必要非得強制所有信托公司都形成同一轉型路徑,而是制定好監管規則,由信托公司進行自我選擇。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