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種種質疑,寒武紀(688256.S)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國內“AI芯片第一股。受科創板及中科院的加成,寒武紀開盤即大漲246%,市值一度突破千億元,截至收盤報價212.4元/股,漲幅229.86%,最新總市值850億元。
上市之初,寒武紀便因經營獨立性以及可持續商業化道路而備受質疑,如今成功登陸科創板,手握資金的寒武紀穩了嗎?
寒武紀是一家成立僅四年的芯片公司,由陳天石、中科算源共同出資設立,其中陳天石出資63萬元,占股70%。
陳天石出生于1985年,16歲時便考入中科大少年班,31歲研發出首款人工智能芯片。陳天石的哥哥陳云霽同樣出身于中科大少年班,二人被譽為將AI裝上中國芯的“雙子星”,但陳云霽更加沉迷于研發,因此只在寒武紀成立初期參與過部分研發工作,便回到了中科院任職。
除陳氏兄弟外,寒武紀的研發團隊均來自于中科院,董事會中王在、劉少禮、張佩珩均有中科院背景,高管層除華為的梁軍以及國投創業的葉淏尹外,也均出身于中科院。
中科院背景讓寒武紀獲得了大量資本關注,也為其帶來了更高的估值。自2016年成立以來,寒武紀共經歷6次增資,獲得古生代創投、科大訊飛、阿里創投、洛陽圖靈、國投基金、國新央企等資本的青睞。發行前陳天石直接持股33.19%,通過艾希合伙(股權激勵平臺)持股8.51%,合計41.71%,為實際控制人。
2017-2018年,寒武紀的主要客戶為華為,華為麒麟970系列搭配的正是寒武紀1A處理器。這款首秀產品比高通驍龍、蘋果A10所搭載的芯片性能更高、功耗更低,加之華為為其背書,寒武紀由此名聲大噪。
在雙方合作期間,華為兩年分別貢獻了771.27萬元和1.14億元的收入,占總收入的98.34%、97.63%。但華為自研處理器一經完成便與寒武紀分手,使得寒武紀IP授權業務收入大幅度下降,二者也由合作邁向競爭。
隨后救場的是中科院,2019年新增的兩項營收均與其有關,合計3.75億。其中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的銷售關聯方中科曙光占比80.94%。智能計算集群系統則源自于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臺(一、二期)項目,該項目由中科院計算所與珠海橫琴新區管委會合作建設,收入占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收入的97%。
不過,在中科院的大力扶持之下,寒武紀依舊未能擺脫虧損,反而逐年加大。2017-2019年,寒武紀分別虧損3.81億元、4104.65萬元和11.79億元,三年累計虧損16.01億元。
由于芯片行業的特征性,寒武紀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研發及人才保障。2017-2019年,寒武紀研發費用分別為1986.19萬元、2.4億元、5.43億元,均超總營收的100%;股權激勵分別為3.6億元、1.7億元和9.4億元。
為縮小與龍頭玩家的差距,寒武紀未來持續的投入在所難免。通過發行股份,寒武紀共募集資金25.82億元,將用于研制新一代云端訓練、云端推理、邊緣端人工智能芯片及系統,三個“云邊端一體化”項目周期均為三年,總投資額28億。
不過,受市場因素影響,募集資金規模低于預期,加之未來三年新品研發及市場開拓費用,寒武紀的資金壓力未能得到真正緩解。
長遠看來,寒武紀只要保持長期建設,有望在兩年后迎來突破,此時思元290、思元220等新品或已形成規模化收入。但短期看來,寒武紀財務狀況難以得到有效改善,因此也不排除為追求短期的財務利益而壓縮研發投入,以滿足市場較高的預期。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