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證指數的編制方法問題再次被推上關注焦點。
上海證券綜合指數(下稱“上證指數”)發布至今已有29年,即將邁入而立之年的它卻依舊存在“失真”問題。
今年兩會,上證指數的編制方法問題再次被推上關注焦點。全國人大代表、立信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朱建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建議適當調整上證綜指的編制方法,切實提升指數的表征作用及內在穩定性。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科創板已經計入上證綜指,下一步應就編制方法再進行具體研究。
市場資深分析人士姜山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修改指數編制的確能夠比較有效地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進而避免由于指數編制問題導致大家對資本市場的實際發展情況產生誤解。
是什么讓上證指數止步不前
上證指數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發布,其樣本股是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反映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
事實上,早在2006年開始,上證指數的“失真問題”就已經成為市場普遍關注的問題。
“如果以滬市總市值來看,經濟總量的增長是得到了充分反映的。2000年上證總市值約3萬億元,2019年底已達35萬億元,同期GDP從10萬億元到99萬億元,兩者都是10倍左右的增長,幅度相當。但為何指數總是不漲?為何滬指沒有充分體現出這種增長?”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提出,這些問題的原因是由于上證綜指的表征性還有提高的空間。
“上證指數編制問題從2007年之后就開始體現得較為明顯,尤其是中石油計入指數以后,改正指數編制的其實非常有利于客觀反映事實情況。上證指數停滯不前很大程度上是與其指數編制基礎有關系,包括新股計入的時間、成分股的具體選擇比例等。”姜山指出,如果放眼整個的市場,除了上證指數以外,一些小的指數和全市場指數的漲幅都較為明顯。過去這些年,公募基金在A股市場是賺了很多錢的,但是從上證指數上看卻停留在原地,這就說明指數編制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沒能反映市場發展的真實狀況。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鑒于上證綜指多年徘徊在3000點上下的走勢,此時如監管部門對滬指編制進行調整,可能馬上就會面對“換掉溫度計”“手動調指數”之類的輿論質疑。這可能也是監管部門的一個重要考量。
編制方法改善仍需不斷討論
在編制問題上,多位業內人士達成共識,均認為需要從加權方式以及新股計入時間等方式著手。
在加權方式改善方面,新加坡五福資本創始人兼CEO伍治堅對記者表示,市值加權指數是目前全世界各國股市最常用的股票指數計算方法。標普500、納斯達克、明晟世界等指數都是市值加權指數。像道瓊斯工商指數這樣的價格加權指數,是小眾指數,屬于特殊的歷史遺留產物。
“就A股來說,市值加權指數本身并不存在問題。不同指數的計算方法,有其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市值加權指數的優點是不需要再平衡。由于追蹤市值加權指數的ETF最多,因此購買的成本最低。而其缺點是指數漲跌受市值最大的公司影響最大。這不是A股獨有的缺點。美股中蘋果、微軟等股票的價格波動對標普500指數造成的影響遠遠高于其他小市值公司。”伍治堅指出,可以嘗試其他不同指數去改善,比如等權重指數,或者基本面指數。
不過他也表示,沒有指數是完美的,其他指數可以改善市值加權指數的一些缺點,但他們也有各自的缺陷。所以還是要看使用目的,根據不同的目的做不同選擇。
姜山則提出,按照流通的市值的加權方式以及調整新股計入方式是相對比較有效的方法。“對于市場來說,有意義的應該最終反映的是整個市場流通股東實際收益的具體情況。”
在新股計入方式方面,姜山表示,由于新股存在限價發行的情況,如果按照發行價來計算可能會存在指數出現虛假增加的情況。理論上,最優的解決方案是以市場化發行后的發行價作為計入基準。”他稱。
姜山也提出了一個較為可行的折中方式,即超過一定規模以上的股票,以發行價立即計入,一些較小的市值股票可以遵循更晚計入的方法,經歷過初期超漲的階段后再計入,不過這種模式各個國家尚未使用,所以仍需要經過較為明確的探討后再決定是否實施。
是否剔除“垃圾股”尚存爭議
“希望優化可以一步到位,所以希望可以在上證指數中刪除B股和ST股。上證綜指是綜合指數,包括全部在上交所掛牌的股票,并沒有篩選樣本股,較為死板。尤其計入B股和ST股,讓上證綜指較為僵化扭曲,代表性不足,我認為綜合指數可以進行適當調整。”董登新表示。李迅雷也提出,“垃圾股”難以代表上市公司整體情況,股價波動性大、交易流動性差,歷來不符合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交易標準。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剔除B股和ST股的意義并不大。
“剔除B股以及ST股的問題并不能起到主導作用,因為ST股主要是后天形成,全部剔除掉并不是十分合適。另外,B股在整個市場中的份額已經非常小,所以即便剔除掉,對于整體指數影響也十分有限。”姜山稱。
伍治堅則表示剔除或者不剔除都有理由。在他看來,剔除的理由是B股流動性很差,交易活動不活躍,而且是美元和港幣,感覺和境內人民幣投資者關系不大。不過,上證指數成立以來,B股就是上證的組成部分之一,現在再剔除的話,計算出來的指數和歷史可比性可能更差。
另外,ST股方面,由于ST公司仍是上市公司,只是因為利潤不佳被戴上ST的帽子,有可能面臨被退市的風險。如果是一個全股票指數,包括上證所所有上市的公司,那把ST股票剔除的理由似乎不足。
因此,他提出,最后是否剔除,需要綜合考慮和比較這些利弊,再做決定。
關鍵詞: 兩會直屬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