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灣區第五批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金灣區新增10個非遺項目
此次不僅增加了項目數量
也拓展了項目類別
快和小金一起看看
金灣區新增的非遺項目
都有哪些吧!
01
三灶民間故事
項目簡介:
三灶民間故事共有120篇(其中古代故事39篇,地名掌故37篇,近現代故事44篇),取材均來自三灶民眾的日常生活、人文歷史、民俗典故,如《靈巖洞的傳說》《歌仙劉三妹的故事》等,是當地民眾重要的精神食糧。
02
鴨形拳
項目簡介:
鴨形拳是象形拳的一種,由唐朝末年綠鴨道人在四川峨眉山通過模仿鴨子的習性、行走及戲水姿勢等特點,結合武術的攻防技巧編排而成,拳術形神兼備,動作笨拙古樸,攻防技巧靈敏奇特。2007年,第五代鴨形拳傳承人周繼承開始在金灣進行技藝傳授,并編撰了《中國鴨形拳述真》。
03
十三太保武藝
項目簡介:
十三太保武藝,史稱橫練功夫,以實戰著稱,共有拳術套路、器械套路、傳統功法、對練技法四大類,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是一門風格獨特且具有訓練價值的古典武藝。2013年,第三十七代傳承人李世文開始在金灣進行技藝傳授,并建立傳習基地。
04
草堂村黃皮制作技藝
項目簡介:
草堂村黃皮制作技藝,是以珠海市金灣區草堂村黃皮樹為原料,遵循傳統技藝制作的一種兼具食用價值的傳統美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草堂村黃皮制作技藝選料精優、配方獨特、制作精巧、味道濃郁,獨具地方特色,黃皮制品種類豐富,有黃皮膏、黃皮湯、黃皮排骨、黃皮肉、黃皮鴨、海鹽黃皮水、黃皮酒、黃皮葉茶等。
05
金灣花仔糕制作技藝
項目簡介:
金灣花仔糕是中國民間傳統面塑的一種,源自山東濰坊的花餑餑。金灣花仔糕制作技藝是在傳統花餑餑制作技藝的基礎上融入嶺南文化和飲食特色,以醒獅、仙鶴等為造型,以蔬菜汁染色、引子發面、山泉水和面等為制作工序的一種美食制作技藝。
06
金灣牙雕
項目簡介:
金灣牙雕是以猛犸象牙為原材料,糅合了北京傳統牙雕技藝和俄羅斯牙雕技藝而進行制作的一門雕刻工藝,其作品更注重人物細節的刻畫,形象生動逼真。2010年以來,金灣牙雕作品陸續在區內文化場館進行展覽,金灣本土企業也以牙雕為元素設計研發了系列文創產品和特色禮品。
07
金灣柴燒陶
項目簡介:
金灣柴燒陶是以金灣本地的山泥、塘泥、龍眼木、荔枝木等為原料,在繼承山東日照柴燒陶技藝的基礎上,創新設計出橫煙式高效窯爐、窯爐擋火墻、柴窯煙道等燒陶方式,并以底灰增強灰釉效果,使作品呈現出窯變結晶花的獨特窯變效果的一門陶藝燒制技藝。
08
英表村袁氏漁家菜制作技藝
項目簡介:
英表村袁氏漁家菜是流傳在金灣區三灶鎮一帶的傳統菜式,以海鮮為主,包含袁家大盤菜、涼瓜燜三黎、蒸三干、蠔豉發財豬手、淡菜煲白菜干、擦咸菜、咸芋苗、結飯煲、堿水粽等菜品,在追求極致鮮美的同時,又講究陰陽平衡、百味調和,具有獨特的味覺與文化記憶。
09
南水碌肉制作工藝
項目簡介:
“碌”是南水地區一種特殊的美食制作工藝。南水碌肉制作技藝最初是以簡單的調味、通過腌制、炸、“碌”等工序制作肉的一種美食制作技藝,后來在制作過程中加入了肉桂、甘草等藥材及榕樹葉,使得碌肉的色澤更加金黃,口感肥而不膩、甘香回味,同時具有一定的輔助藥用價值。
10
高欄嫦姐蝦醬制作技藝
項目簡介:
高欄嫦姐蝦醬制作技藝是在遵循南水漁民的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通過對酒品性味的深入研究,對蝦醬處理、發酵等工序進行優化改良而形成的一種美食制作技藝。該技藝使得傳統蝦醬的香味得以保留,也令口感更加豐富細膩。
截止目前,金灣區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6項。
未來,金灣區文化館(金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積極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繼續結合本區實際,全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申報工作,進一步做好金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
為金灣非遺點贊
讓我們一起
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