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林夢雪】《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披露,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9.8%,其中,產業數字化正成為拉動數字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數字化深度發展的當下,對傳統產業和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其發展的“必答題”。
浙江舜云互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馬海林在采訪中提到,“產業互聯網目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各行業已經出現許多行業級平臺,產業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產業的產品設計、生產流程、產品銷售等全過程滲透增強,并促使傳統產業向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縱深發展。”
(相關資料圖)
“但是如何能把最新的數字化線上場景與線下場景結合,是大部分產業互聯網平臺尚未解決的問題。”他說道。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最新報告顯示,目前我國電機行業企業的盈利能力普遍不強,大部分制造技術處于工業2.0階段,數字化車間、智能物流體系很少。
報告還顯示,我國電機行業存在著幾個痛點,包括: 缺乏精益生產管理理念,信息化水平低、數字化能力欠缺;產品需求個性化,電機制造趨向柔性生產,但規劃技術落后;生產裝備落后,機械化、自動化水平較低;勞動力年齡結構不合理,偏老年化;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下,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
針對行業痛點,舜云互聯提出“ 1+1+N” 產品服務體系,打造行業數字化底座和數字化業務場景,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馬海林介紹稱,“第一個1是打造浙江省電機產業大腦,第二個1是面向電機及驅控行業打造一個行業數字化平臺,我們在這個平臺上打造N個數字化場景。通過構建“ 1+1+N” 產品服務體系,打造產業數字化運營底座,建設電機產業大腦,面向全球電驅產業鏈提供 N 個場景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業務運營服務。”
數字化改革大刀闊斧地在大型企業中展開后,中小企業也在快速接過“接力棒”。然而,大部分中小企業還處于數字化轉型的探索階段,面臨著“不能轉、不想轉、不會轉和不敢轉”的難題。
馬海林認為,“以前數字化主要集中在行業頭部企業,現在越來越多中小企業意識到數字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急需低成本、簡單、易用數字化賦能平臺,行業數字化會更多轉向中小企業。”
為助力中小企業接好數字化轉型“接力棒”,激活其“細胞活力”,馬海林表示,舜云互聯繼承制造業基因,面向行業中小企業開放多個場景,包括iMotor設備全生命周期服務、iMom智能制造/未來工廠、iSCC供應鏈集采服務、iSCF產業鏈金融科技服務等場景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與運營服務等。
據悉,舜云互聯的電機產業大腦以舜智云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基礎,融合政府側和企業側,貫通供給側與需求側,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數字化賦能,為產業生態建設提供數字化服務,為產業治理提供數字化手段,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的綜合賦能開放平臺,聚焦模式創新,降本增效,節能降碳和跨行業、跨領域、跨企業間的高效協同。
“通過產業大腦,能更加充分接收龍頭企業的品牌、采購、信用、資金、生產技術等優勢資源輻射,中小企業原材料采購成本高、貸款難、設備維護成本高等問題可以得到緩解。特別是依托龍頭企業提供的公共技術、研發服務等資源,顯著降低中小企業智能制造門檻,提升全省電機產業鏈整體競爭力,讓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的聯系更加緊密。”
“此外,舜云互聯還可幫助中小企業快速迭代產品以及新技術應用,高效支持業務模式的落地推進,包括電機全生命周期的工業物聯高效介入、智能AI診斷算法實現預測性運維,大數據中心有力支持數字工廠互聯的應接盡接海量數據和設備上云,供應鏈協同、供應商金融實現產業生態云服務,帶動產業鏈轉型升級。”馬海林說道。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