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范趕集買魚這個野生鱖魚這是不錯,翹嘴也漂亮。鯽魚價格真是便宜
今天是臘月29,早上到菜市場買了3條魚,1條桂魚,2條鱸魚,價格比平時是要貴一些了,桂魚平時是34元一斤,今天是40元了,鱸魚平時是14元一斤,今天是20元了。貴點沒有關系,魚販如此辛苦也是當然的,能買得到魚就很好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年年有余,魚與余是諧音,中國人過春節講年年有魚,這也是一個習俗,何況湖北人更喜歡吃魚,桂魚和鱸魚是人們的最愛。
有詩句說得好:"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從古到今,鱸魚的美味是很誘人的。
記得去年過春節前因為封城,我沒有買到魚,直到春節后才買了幾條財魚,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財魚的味道很差,家人沒有動一筷子,只有扔掉了。
今年雖說是在武漢就地過年,可是年貨都很豐富,什么都能買到,比去年相比,真是幸福極了。
#武漢頭條# 今天過元宵節,我去商超買條鱸魚抑或桂魚改善一下生活。一看價格傻了眼,鱸魚賣到了29.8元/斤(圖1),比年前的20.8元/斤漲了9元,桂魚59.9元/斤,都太貴,立馬撤退至武泰閘蔬菜大市場碰碰運氣。
大市場果然未讓我失望,鱸魚18元/斤,桂魚45元/斤,每斤比商超便宜十幾塊。秤了一條鱸魚,1斤4兩上下,花了24塊,一盤紅燒鱸魚終于妥妥上路了。#湖北優質創作者聯盟#
松鼠桂魚來一條價格就上去了
八夕子畫家
蘇式湯面?松鶴樓?北京僑福芳草地大廈蘇式湯面,非常好吃。紅湯面、白湯面、姑蘇鹵鴨、蝦仁甜豆,一杯飲料,共125元,便宜。松鶴樓,這么有名的館子,這么好的服務,一共才這么點錢,便宜。
#大連頭條#今到某大超市,見柜臺上擺出“桂魚”,問營業員說是淡水魚,胖胖的,有點象鯉魚,價錢不菲,39.9元/斤。這桂魚能有1.5——2斤大小,買1條就得6、70元啊。估計這魚一定挺好吃。朋友們,這魚怎么烹飪好那。2.3日。
今天,4月23日,上海閔行莘莊某菜場,水產+雞蛋價格,桂魚72一斤,鱸魚、鯽魚、昂刺都是30,鳊魚、花鰱都是25,草魚23,任選兩樣附近1公里內免費配送,遠些的要配送費(跑腿費),這個價格,你覺得貴嗎?#上海疫情#
今天星期六,女兒女婿來吃飯,我與老婆去菜市場買菜,桂魚(六兩左右)48元條,活的梭子蟹要買35元左右一斤(感覺上星期還是25元左右一斤),怎么又漲價了?老板說天氣熱活蟹少,死蟹多,所以價格高。
長杠頭7元左右一斤,有機花菜5.5元斤,番茄、絲瓜都5元左右斤,再買些水果若干,近二百元四個人吃。
我們都是傳統家常菜,少吃煎、炸、烤食物,利健康。
李軍,荷包湖農場一個普通農家孩子。1999年,他中專畢業后,找不到理想工作,在常青花園小區當起了保安。
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到餐館吃飯,要了一盤鱖魚,價格100多元,“其實,這種魚在我們村很常見,沒想到這么貴?”
2001年,收音機一則“致富經”把他給吸引住了:人工養殖鱖魚,市場前景好,一斤賣到50元,投資回報率非常高。這年,他辭掉工作,在華南海鮮市場做調查,并翻閱了一些養殖鱖魚的書籍。
19歲的李軍有了創業的沖動。他決定,回家養殖鱖魚。事實上,荷包湖農場水源充足,魚塘多,具備鱖魚養殖的條件。他把想法跟父母和盤托出,“我的話還沒說完,就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
“你年紀小,社會經驗不足,也沒有技術,靠不住。”父母的擔心不無道理,荷包湖農場就有多個養殖鱖魚失敗的例子。但李軍的哥哥李允表示支持。父母無奈,只得同意兄弟倆,并拿出了11萬元積蓄予以支持。
第一年虧得血本無歸
挖魚塘,蓋棚屋,找魚苗,置增氧機,李軍信心滿滿。
2002年,他用16畝魚塘養殖鱖魚,并花了2個月時間,到漢江邊找漁民收集了萬余條小鱖魚苗。曾養過鱖魚的蔡師傅告誡他,“鱖魚要吃小活魚,死魚不吃,餓了就互相殘殺,且對水質要求很高,缺氧就死。”
李軍從廣東引進了300萬條小麥鯪魚作為活餌料養殖。但給鱖魚喂多大的餌料魚,又是一門學問,“太大,吃不下去;太小,增加了鱖魚的捕食活動量,影響生長速度;太多,耗氧高,鱖魚難受。”
7月的一天,離鱖魚上市僅3個月。天氣悶熱無比,耐氧能力差的鱖魚,紛紛浮出水面。浮頭就意味著死亡。當李軍開始抽水、轉塘時,一切為時已晚,整塘鱖魚瞬間全軍覆沒,損失達10萬元,血本無歸。
“我很絕望。”但李軍并不認輸,他總結了失敗教訓:野生鱖魚不適宜人工養殖;餌料投放比例要掌握好;鱖魚病蟲害預防要及時。
債主緊逼險些賣掉魚塘
李軍的失敗,引來了村民們的嘲諷。“你搞這行不行,完全是瞎掰。”當時,在村民汪文學看來,李軍成不了大事。
經朋友介紹,2003年,李軍赴黃岡羅田縣找郎正全師傅學技術,并一呆就是3個月。“你年紀這么小,有這個闖勁,讓我佩服。”郎師傅將自己的鱖魚育苗孵化、養殖技術,全部教給了李軍。
李軍不想放棄,回家后再借3萬元錢,購了8000條鱖魚苗。但這么多鱖魚的“吃飯”難題,又讓他栽了跟頭。“餌料供應不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鱖魚自相殘殺。”
3年的時間,李軍先后虧損20萬元,債主無數。2004年春,李軍家窮得連買米的錢都沒有了。恰巧在這一年,哥哥李允患了腎病綜合征,需要大量的錢治病。一些債主眼看李家無錢還債,甚至抱走他家的電視等值錢物件。
母親哀求李軍,“你把魚塘賣掉吧。”那一刻,他哭了,“搞了幾年的養殖,眼看就要成功了,要放棄我心有不甘。”在他困難時刻,李允的岳父出手,幫他解了燃眉之急。
畝產2500斤鱖魚創養殖神話
2005年5月,連敗3年的李軍,放手一搏。
他找親戚、朋友再湊了5萬元,購置了自動測氧機。實際上,此時的李軍,其鱖魚養殖技術,已是十分成熟,“何時下餌料,每畝下多少,何時換水、消毒,這一切我了然于胸。”
為了解決“活餌料魚”供應問題,他將“麥鯪”養殖交給其他村民,然后以2.5元的價格收購。2005年,他承包的50畝魚塘,收獲了8000斤鱖魚。當時,鱖魚價30多元一斤,這年,他的毛收入近30萬元,純利潤達15萬元。
2006年,李軍擴大了養殖面積,承包的魚塘面積達100畝,他拿出70畝養殖鱖魚,此外,還用30畝養殖新品種“黃顙魚”,實現多元化養殖,分擔風險。“黃顙魚可高密度養殖,耐低氧,抗病能力強,產量易保證,風險系數相對較小。”
這一年,他的毛收入有200多萬元,純利潤就有100多萬元,并且創造了鱖魚養殖畝產2500斤的神話。
合作社年產值將過億
李軍致富了。賺錢的信息,總能觸動村民的神經。
2006年開始,那些曾嘲笑李軍的人,紛紛找李軍拜師;其中也有汪文學,他40多歲成了李軍的第一個“徒弟”。這一年,汪文學養殖鮭魚也賺了5萬元錢。此前,他養普通魚種欠債約7萬元。
此后,來找李軍“取經”的村民眾多,其中包括仙桃、漢川、監利等地的養殖戶。截至目前,李軍共帶了20多個徒弟。
2009年,李軍發起成立了錦軍水產專業合作社,李軍為理事長。截止到2011年4月,該社社員發展至200多人,養殖面積達3000余畝,預計年產值過億元。
“合作社提供技術,從種苗,飼料,魚藥,技術支持,成魚銷售等方面,為廣大養殖戶服務,真正做到產、供、銷一條龍。”據介紹,合作社社員年收入大增,少則賺10萬元,多則80萬元。——2011年6月28日,中國經濟網#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都是怎么賺的#
本文今日桂魚價格走勢(桂花魚價格走勢最新消息)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