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甄 瑤
編輯 | 李國政
出品 | 幫寧工作室(gbngzs)
(相關資料圖)
春天姍姍走到了末尾。進入5月,天氣轉暖,主流A股上市車企一季度財報也披露完畢。是“春暖花開”還是“乍暖還寒”,各大車企可能有不同感受。
幫寧工作室統計了上汽集團、比亞迪、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廣汽集團和江淮汽車等8家車企財報,從賬面數據來看大多呈跌勢,總體情況不容樂觀。
2023年一季度,有4家車企營收負增長,其中上汽集團降幅最大,下滑近20%。從凈利潤來看,6家車企盈利,2家虧損。此中,凈利潤增長的僅3家——比亞迪、江淮汽車和長安汽車,北汽藍谷和賽力斯分別虧損8.92億元和6.25億元。
受新能源轉型、銷量下滑、疊加價格戰壓力等沖擊,長城汽車、上汽集團和廣汽集團均出現凈利潤下滑。長城汽車最為慘烈,下滑幅度高達近9成。
雖然數據不能代表車企的全部實力,但亮眼數據背后,一定有車企高超的決策和不懈的努力。那些業績快速下滑的車企,或正深陷泥潭遭遇“至暗時刻”,或在暫時休整,或在積淀勃發的力量。
擴大至整個汽車大盤,隨著3年疫情結束,2023年國內市場全面放開,汽車行業迎來久違的“小陽春”,但市場并沒有給所有車企帶來歡呼,汽車行業總體面臨較大壓力。
“一季度,汽車行業進入促銷政策切換期,傳統燃油車購置稅優惠政策退出、新能源汽車補貼結束等,造成去年底提前消費,相關接續政策尚不明朗。年初以來的新能源降價,以及3月以來的促銷潮,又對終端市場產生波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說。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信息顯示,今年1-3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167.4億元,同比下降21.4%。其中,汽車制造業利潤總額為819.4億元,同比下降24.2%。
另據中汽協數據,今年1-3月,汽車產銷累計完成621萬輛和607.6萬輛,同比分別下降4.3%和6.7%,同比小幅下滑。
不過,新能源汽車在持續增長,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已達27%,成為各大車企第二增長曲線。
風口稍縱即逝,空白的市場不會等人,新能源賽道進入競爭白熱化的新階段。
在剛剛結束的上海國際車展上,新能源車企占比超過80%,展出的百余款新車中,有7成是新能源車。造車新勢力、自主品牌、合資品牌以及豪華外資車企都把各自新能源車擺在展臺C位。
新階段面臨新挑戰,上市車企加快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01.
上汽跳水,長城大跌
從一季度營收規模來看,8家上市車企可分3個梯隊。
上汽集團和比亞迪位于第一梯隊。兩家車企營收均破千億元,前者營收1459.16億元,同比下滑20.03%;后者營收1201.74億元,但增長79.83%。
目前,上汽集團整體銷量仍居國內車企榜首——一季度,其銷量為89.12萬輛,盡管同比下降26.99%。
上汽集團銷量不振,與旗下合資品牌低迷不無關系。一季度,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兩駕馬車銷量下滑均超3成,其中,上汽大眾為22.63萬輛,同比下滑31.67%;上汽通用銷量為18.6萬輛,同比下滑32.26%。
與上汽集團截然相反,乘著新能源的東風,比亞迪繼續水漲船高。對于營收近8成的增長,比亞迪方面表示,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增長——一季度累計銷量為55.21萬輛,同比增加89.47%。
營收第二梯隊由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和廣汽集團組成。三者營收介于260億元~350億元,其中,一季度長安汽車以345.56億元,超過長城汽車的290.29億元和廣汽集團的265.57億元。
三者中,長城汽車一季度營收跌幅最大。“長城汽車業績不及預期。”中信證券在研報中直言,從數據上來看,銷量下滑導致規模效應減弱,疊加價格戰壓力下折扣提升,最終致使長城汽車單車收入和現金流承壓。
2023年一季度,長城汽車銷量連續3個月負增長,單車凈利潤降至0.08萬元,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為-82億元。
營收在20億元~100億元的江淮汽車、賽力斯和北汽藍谷,可歸入第三梯隊。
在一季度,江淮汽車實現銷量與營收雙增長,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轉正,是第二家達成一季度開門紅的車企,第一是比亞迪。
數據顯示,江淮汽車一季度銷量同比增長6.97%,在逆勢增長的同時,增幅也優于自主品牌整體平均水平。在乘用車領域,一季度江淮汽車銷售7.86萬輛,同比增長21.06%。其中,基本型乘用車(轎車)同比增長超400%。
北汽藍谷也實現營收大幅增長,增長幅度超過4成。今年3月,北汽藍谷旗下極狐品牌銷量為2300輛,環比增長273%,同比增長212%。“從產品結構來看,我們改善比較明顯,業務收入大幅增長。”北汽藍谷相關人士表示。
在營收業績方面,亦是“冰火兩重天”,8家車企中增長與下跌對半,真實地凸顯了汽車市場冷熱不均、階層分化。
此外,盈利難成為當前車企又一大難題。8家車企中,只有4家凈利潤超過10億元,超6成車企凈利潤處于下滑狀態。
“在嚴峻宏觀環境下,車企銷售和盈利均越發艱難,弱勢車企隨時可能被震蕩出局。”中信證券在研報中表示。
02.
長安領跑凈利潤,北汽藍谷虧不停
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69.7億元,同比增長53.65%——今年一季度,長安汽車延續2022年良好勢能,凈利潤大幅增長,領跑A股上市車企。
若拋去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4.37億元,以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產生的收益50.21億元,長安汽車一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14.81億元,同比下降34.75%。
“凈利潤表現亮眼、盈利結構持續提升,主要得益于旗下各車型的市場表現足夠給力。”長安汽車財報表示,2023年一季度,長安系品牌汽車銷量和利潤均占集團總體的85%,成為新的利潤支柱。
近年來,長安汽車不斷優化品牌布局,相繼推出深藍、阿維塔電動車品牌,與長安品牌一起,形成了相互支撐的品牌架構。其中,高端情感智能電動品牌阿維塔首款車型阿維塔11,售價突破40萬元;全新數字純電品牌深藍,推出首款戰略車型深藍SL03,已成20萬元級新能源產品中的一顆新星。
與之相比,上汽集團、長城汽車和廣汽集團凈利潤均大幅下跌,三者分別為27.83億元,同比下跌49.55%;1.74億元,同比下跌89.34%;15.38億元,同比下跌48.89%。
針對業績下滑的原因,長城汽車提到,主要是報告期仍處于產品結構調整期,基于2023年新產品上市節奏,加大新能源品牌建設及研發投入。
與去年同期13.24億元的研發費用相比,今年一季度,長城汽車研發費用小幅上漲至15.34億元。不過,銷售費用卻從去年同期10.51億元,猛上漲至今年的14.54億元,增幅超4億元。
上汽集團并未提到一季度業績下滑的原因。幫寧工作室對比其2022年財報,可以得出主要原因是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這兩大“利潤奶牛”呈現疲態,以及自主品牌造血不足。
2022年,上汽大眾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為87.29億元,首次跌破百億,同比下滑14.3%;上汽通用則為55.79億元,同比下滑23.2%,與2019年相比接近腰斬。
合資品牌利潤下滑,導致它們為上市公司所貢獻的利潤下滑,廣汽集團同樣如此。
針對凈利潤下跌,廣汽集團在財報中表示,主要是本報告期合營企業汽車銷量同比下滑、盈利下降,以及受價格戰影響、自主品牌毛利率下降等綜合所致。
一季度,廣汽豐田銷量為22萬輛,同比下滑10.93%。廣汽本田銷量為14.9萬輛,同比下滑29.63%。廣汽三菱合資公司一季度銷量僅3969輛,同比下滑57.95%。
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也好,廣汽“兩田”也罷,都說明曾經的“利潤奶牛”——合資品牌在經受新能源時代的大考。
與眾多新能源汽車廠商一樣,北汽藍谷和賽力斯仍處于虧損階段,一季度二者分別虧損8.92億元和6.25億元。
2022年,北汽藍谷營業收入95.14億元,同比增長9.4%;凈虧損54.65億元。這是北汽藍谷連續4年虧損:2019-2021年,分別凈虧損0.92億元、64.82億元、52.44億元,再加上2022年,近4年累計巨虧超172億元。
新能源汽車之間白熱化競爭、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替代效應、價格戰導致毛利率下降,都在一季度給汽車行業帶來不小的沖擊。
“2023年,汽車行業進入新能源汽車革命與汽車行業深度轉型的陣痛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曾表示,當前,新能源車全面擠壓燃油車市場,燃油車全產業鏈承壓,新舊競爭拉開決戰序幕。
“新能源車快增長、缺利潤,燃油車缺增長、有利潤。”他表示。
“今年春季開打的車圈價格戰,宣告行業淘汰賽加速。”廣汽集團副總經理、廣汽豐田董事長閤先慶表示,汽車產業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經濟動能。
新能源滾滾浪潮奔涌向前,正在迎來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新舊事物迭代迎來歷史性的臨界點。部分車企呼吁持續推出鼓勵政策,如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希望,延長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至2025年。
盡管部分上市車企在一季度的業績下滑,但并沒有阻擋證券公司的期許。
今年3月9日,廣汽集團新增3家機構預測2023年度業績。在6個月內,累計有20家機構預測其2023年凈利潤均值為104.28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42.17%。其中,11家機構建議買入。
4月25日,中信證券、海通證券這2家機構對長城汽車2023年度業績做出預測。前者對長城汽車2023年的凈利潤預期值為50.35億元,評級為買入;后者的預期值為68.91億元,評級為優于大市。
5月3日,2家機構預測上汽集團2023年度業績。6個月內,累計有9家機構預測上汽集團2023年凈利潤均值為192.04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9.15%。其中,5家機構建議買入。
不過,股神最近說的一句話,可能讓不少汽車人和投資者淚崩。今年5月7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CEO沃倫·巴菲特直言,不太可能投資像通用汽車或福特汽車這樣的汽車制造商股票。他說:“從歷史上來看,汽車行業非常艱難。”
尤其是在當下的中國。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