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韓雪
一則“游客手機掉進西湖被打撈人員要價1500元”的視頻在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里沖上熱搜。在視頻中,一名男子以“打撈手機要價1500元”“‘五一’假期可以日賺近1萬元”等表述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以至于有網友質疑西湖景區高價打撈手機是否合理。近日,杭州西湖水域管理處通報稱,該視頻為一起自編自導自演的商業推廣。視頻中的男子黃某為擴展其經營的有償打撈業務,經過營銷策劃,組織4人在西湖西泠橋等地拍攝了替“游客”有償打撈落水手機的視頻。
實際上,西湖景區一直以來都為游客提供免費的物品打撈服務,上述這種“蹭流量”的商業推廣行為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歪曲、抹黑了西湖景區乃至整個城市的形象。目前,景區相關執法部門已介入調查,當事人涉嫌違法違規的行為將被依法處理。
搞營銷策劃和商業推廣目的是為了出名、擴大影響,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拼創意、開腦洞,以合法健康的方式追求流量、吸引眼球,并由此獲得經濟利益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對流量的利用和追逐應當有底線和界限,營銷策劃要合法合規,不能違背社會道德和公序良俗。
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的火爆,一些平臺和創作者借“創意”的名義,為了增加流量無所不用其極。有的利用虛假人設編故事,擺拍造假做“生意”;有的編造不實信息,造謠炒作,制造對立或沖突效果,騙取流量和錢財;有的以夸張、獵奇、扮丑等方式宣傳推廣,謀取私利;有的以侵害他人隱私及合法權益等違法手段炮制“熱點”,“收割”流量。這些蹭流量的所謂策劃,并無創意,只是生意,并且混淆了事實真相,消耗了社會公信力,消費了網友的同情心和關注力,踐踏了道德與法律的底線,可以算是居心不良的“流量詐騙”。
對于這些為了蹭熱度、賺流量突破底線,甚至挑釁法律的行為必須進行治理。中央網信辦等部門近期多次開展“清朗”專項行動,其中就包括全面清理通過偽造等手法擺拍制作導向不良的短視頻、違規營利等行為,從嚴整治蹭炒熱點吸粉引流、造熱點博流量等行為。相關部門運用技術手段,強化了對違規行為的精準監測,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違規違法人員及平臺,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針對蹭熱度、賺流量等不良營銷行為,網絡平臺要積極承擔起相關的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從源頭上加強監督與管理,強化用戶監管和信息審核的職責,將先進技術用于甄別,并清除虛假擺拍、網絡詐騙等行為,對過度消費熱點當事人行為的內容進行限制和處理,承擔起內容把關、核實辟謠等多重責任。
策劃應有邊界,營銷須有尺度,商家應以誠信為本,靠產品和服務贏得用戶,擴大影響,而不能靠旁門左道來博眼球。否則,這種營銷不僅不會長久,弄不好還會涉嫌違法。
(作者單位: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檢察院)
本版供圖:視覺中國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