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北京文物_北京必去的十大景點 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文物(北京十大必游景點)
【資料圖】
牛作為“六畜”之一,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考古研究表明,黃牛的馴化在中國至少有4500年的歷史,而南方的水牛可能更早。在北京地區的文物考古發現中,除了牛骨化石,還有很多融入了牛元素的器物。
魏晉時期的牛車俑
諸侯聯盟“牽著牛的耳朵”
南宋曰:“有牛,名曰‘八百里駁’,長應蹄角。”“八百里駁船”也因此成為牛的雅號。辛棄疾有句名言用到了這個典故:“麾下八百里點,塞外五十弦,秋日沙場上兵。”
北京過去氣候溫暖濕潤,有許多河流和湖泊。在周口店50萬年前的動物化石中發現了水牛化石,在王府井東方廣場舊石器遺址發掘現場也發現了原始牛的化石。
牛是古人心中的靈性動物。在商周時期的各種祭祀活動中,牛經常被用作祭品。房山劉立河西周遺址發現一個全牛祭祀坑。
現在,“牛人”被用來形容一個高度超出了世界范圍,而在西周,“牛人”是一個專門設置的官員負責牛。春秋時期諸侯結盟,主人要割下牛耳朵來吸血,所以“抱牛耳朵”就是老大的意思。
魏晉時期的牛耕地圖
牛耕地的“彩色照片”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唐虞之上有山戎、犟、肉粥,居北方蠻夷,隨牧而動。他們的畜舍里有許多馬、牛、羊……”在延慶地區發現的春秋時期山戎墓中,埋葬了大量的牛、馬、羊等牲畜作為殉道者,反映了鮮明的游牧文化。
古代沒有攝影技術,但這并不妨礙睿智的古人保留當時的影像。石景山魏晉墓室的彩繪壁磚還原了當時牛耕的真實景象,畫面之美堪稱兩千年前的彩照。
“兩張牛耕地圖”顯示了在農田里工作的情景。兩頭牛的肩上綁著一根長長的橫桿,后面一個農民用手犁地,這樣就可以在田埂上行走了。兩頭牛在用蹄子往前推,小眼睛倔強,人和牛的動作很協調——農活的細節也表現出來了。這種由兩頭牛驅動的犁,俗稱“兩頭牛扛”,是漢代農業耕作的主要形式。
與人力相比,牛耕可以實現深耕,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勞動效率。
耕作和旅行是牛的主要用途。魏晉時期北京、朝陽、房山等地出土的牛車俑,表現的是兩頭牛或一頭牛拉車的情景。車前,牛胖胖的,聳著肩,低著頭,拉著大車。
牛車自然速度慢,但載重量大,行走平穩,乘坐舒適。牛和馬車一樣,在古代交通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明代青花罐裝飾圖案
生肖成墓志銘
與牛車俑相比,唐代史思明墓出土的銅牛要生動得多。牛高20cm,尖角斜立,體態勻稱。眼睛周圍的層層皺紋和脖子下的條狀毛發清晰可見。筋骨肌理塑造準確,刻畫生動,富有生命力,體現了唐代工匠高超的現實塑造能力。
自唐代以來,由于生肖觀念的發展和普及,很多墓志上都刻有生肖,所以“丑牛”自然必不可少。
如鳳臺發現的唐代趙岳墓,墓志銘封面呈斗狀,中間用楷書刻有“趙陵園”四個字。四(角)刻寶花,四行刻生肖獸首人物,每邊三。每個生肖都穿著官袍和高筒鞋,雙手環著前腰,一副畢恭畢敬的姿勢,頭上是不同的星座。牛在第二位,出現在幾乎相當于一點鐘的位置。牛頭向左彎,牛角也彎。
石景山發現的金代墓葬,墓室頂部也繪有生肖圖案。“丑牛”位于墓室北墻上方,高約25厘米。黑色圓圈中,公牛的頭朝右,嘴是圓的,四肢著地。它看起來很溫順,眼睛和嘴巴用黑色墨水畫,皮膚用黃色畫。這是一個真正的老黃牛。
金代墓中的“丑牛”畫
同牛佬好搭檔
"牧童騎著牛,他的歌聲使森林滴答作響."兒童牧牛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常見的題材,早在宋代就已出現,明清時期在玉器、瓷器、漆器等載體上都有所表現。石景山出土的一件明代青花罐,腹部中間繪有四組牛吃草圖案。之一組是牧童的頭發扎著兩個圓發髻,眼睛瞪得大大的,腋下夾著一根樹枝,袖子卷著,雙手握著韁繩,蹲著一點,光著腳卷著褲子,做著牛一樣的拉。第二組,沒有男孩,只有一頭肥壯的臥牛,犄角彎曲,頭略低,前后腿彎曲,尾巴卷邊,飽餐一頓后可以休息。第三組是牧童側身蹲著,右手拿著樹枝,左手拉著喇叭,光著 *** ,光著腳,玩著牛形。第四組是一個頭上梳著蒜蓉發髻的牧童,上身微微左轉,雙手舉在胸前微微向右側身,橫握笛子,同時握著牛的韁繩,坐在牛背上,頭抬起,蹄子由前向左再向右抬起,尾巴左右搖擺。整幅畫面展現了孩子和老牛不同的歡樂場景,比如臥牛、抱牛、耍牛、放牛。
巧合的是。西城出土的明代青花五牛圖碗,外壁繪有四頭牛,牛背上騎著一個男孩,內底繪有另一頭牛。這些牛體格健壯,但性情各異:或活潑,或安靜,或乖巧,各有模樣,姿態各異。每頭牛可以單獨站立,也可以成群結隊,令人想起唐代畫家韓云最著名的《五牛圖》。
桐子和牛佬是一對好搭檔,他們經常攜手出現。老少配,和牛在一起,文靜動人,天真可愛,閑適穩重,相得益彰。密云出土的白玉清代男孩放牛。男孩爬到牛背上,讓它看起來像個登山者。這件玉雕工藝逼真,水牛和男孩的造型非常生動。
明代萬歷年間彩色掛毯中的“丙吉問牛”圖
緞帶上的“冰姬問牛”
定陵出土的一對彩色人物故事彩帶中,出現了一幅“丙吉問牛”的畫面。
“丙吉問牛”的故事源于《漢書》。嵇是漢高祖的宰相。一次,他外出體察民情,對當地官員管轄下的幫派爭斗置若罔聞。相反,他擔心的是一頭牛的哮喘,以確保該國正常的農業生產。
這對腰帶高25.6厘米,喇叭口,長頸,鼓肚,喇叭形足。頸、腹、圈腳兩側都有肋骨。地面施黃釉,再用紫赭石黑繪花紋。
腹部內容以凸邊為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畫面是官員騎著馬,后面跟著拿著扇子和書的侍從,前面跪著一個人,似乎在訴苦;畫面的另一部分是一個人一邊跪著問候官員,一邊回頭照顧身后的一頭牛。圖為《丙吉問牛》故事情節,青花雙圓外底書“大明萬歷制”六字雙線楷書。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