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餃子的起源是什么?(20字)
餃子的由來:
張仲景 *** “嬌耳”為百姓驅寒,治愈耳朵問題。為凍傷耳朵的百姓治療凍瘡。
傳說張仲景,當年辭官還鄉時,他老家正值冬天時期,天氣非常的冷,當時的人們由于貧困窮乏,沒有多余的閑錢去購置保暖的衣服,所以每個貧困窮乏的人都懂得四肢僵硬、耳朵都凍得不成樣子。
因為當時張仲景的名聲很大,所以有很多人都上門求藥,張仲景一想到他們凍僵的樣子,即使上門求藥的人有很多,張仲景也一一舍藥相救,獲得了百姓們的稱贊。
后來張仲景 *** 出了“嬌耳”,也就是今天的餃子,當時就是用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材煮熟,切碎包在面皮里,再次放到湯里煮,煮熟后撈出再舀一碗湯,放入幾個嬌耳,每人一份。
人們吃完嬌耳、喝完驅寒湯后,渾身都很溫暖,耳朵氣血也流通了。從那以后,吃過的百姓都沒有再出現凍僵的現象,耳朵也沒有發爛。
餃子的發展過程
餃子在其漫長歲月的發展中,名目繁多而并不單一,古時候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餃子的之說。
三國時期稱作餃子為“月牙餛飩”,在南北朝時期稱餃子為“餛飩”,唐代的時候稱為“偃月形餛飩”,在宋代的時候稱餃子為“角子”,在元代的時候稱之為“扁食”;而在清朝時候被稱為“餃子”。其實,餃子的更先記載是起源于東漢時期的南陽人醫圣張仲景首創。
在當時,餃子是用來當藥用的,張仲景用小麥磨面,加水和面,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物用來百姓治人病,像用面皮包羊肉、胡椒等,為凍傷耳朵的百姓治療凍瘡。
還有一個說法:在春秋戰國時期,水餃的跡象在東夷地區薛國(今日的山東滕州市轄區)墓葬中發現,這充分地說明了中國飲食文化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1333431343062中的獨具美食,很可能最早起源于我國古代的東夷地區。
餃子在宋代的時候,傳入到了少數民族的蒙古。餃子傳到了蒙古后,也很快受到了蒙古豪爽奔放的性格的影響。餃子在蒙古語中的讀音類似于“匾食”。
餃子的樣式也由原來餡小皮薄變成了餡大皮厚的樣子。隨著蒙國古帝國的征伐,扁食也傳到了世界各地。因此就出現了俄羅斯餃子、哈薩克斯坦餃子、朝鮮餃子等多個品種的餃子。蒙古帝國給中國餃子向世界的傳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在明代的書籍資料上也證實了這點。
餃子的由來是什么?
后人通過模仿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包出來餃子。華佗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餃子的由來:
關鍵詞: 餃子的由來是什么 餃子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凍傷耳朵 醫圣張仲景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