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焦宇煒 通訊員李合群
又是一年夏收時。在“中原糧倉”祥符區的“四好農村路”上,車歡機忙,公路旁金黃的麥浪此起彼伏,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麥香,“三夏”生產呈現出一派繁忙豐收景象。小麥收割機轟鳴著駛入麥田,收割、脫粒、秸稈粉碎、麥粒裝車、運輸環節全部實現了機械化。
(資料圖)
祥符區科學謀劃設計農村交通建設項目,將農村公路建設與當地產業發展、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出行相結合,建好骨干路,打通“斷頭路”“瓶頸路”,修通產業路、機耕路,實現了有效對接、互聯互通,全區345個建制村、883個自然村(組)全部通硬化路。“四好農村路”建設的快節奏促進了現代化農業生產和機械化程度的提升,各主要糧食作物耕、種、管、收綜合機械效率超過90%。
農機下田不再愁
“機聲隆隆鐮不見,笑語盈盈糧滿場;昔日勞作苦一月,今朝須臾喜歸倉。”這是夏收今昔對比的真實寫照。
昔日為何不棄鐮收割,答案就是路不好。從南北上的收割機團隊必經祥符區,農機手怕難進難出、誤工誤事,不愿停留收割,當地農民兄弟在路上挽留不住,只能眼巴巴地望而遠去。伴隨著全區農村公路建設提速,通達深度和覆蓋廣度不斷擴展,全區農村公路由“線”成“網”、由“窄”變“寬”、由“通”到“暢”,農村路網越織越密,交通微循環越來越暢通,農民群眾上路攔收割機的尷尬場面早已成為歷史。
“祥符區小麥面積大,路也好,當地交通運輸部門服務周到,是我們北上收割機團隊搶手的好地盤,提前一個月就與當地農機部門、農業合作社聯系好,準時到達、即時收割。”山東“麥客”負責人高先生介紹,水泥路四通八達,直通田間地頭,不用發愁進不去、出不來,來回轉場非常方便,收割效率成倍增加。
60歲留守人員輕松夏收
輕風搖細麥,淺水出新秧。“麥快熟了,回家割麥……”這是過去在城里務工的農民兄弟回家收麥的招呼語,一心想早點回家收麥,去分享辛勤勞作帶來的豐收喜悅。“俺家種了15畝小麥,大型收割機一個小時就收完了,收購小麥商戶車輛就停在地頭路邊,直接交易、過秤裝車,省時、省力、少拋撒麥籽。”羅王鄉鵝趙村留守村民孫景才樂呵呵地說。
今年,祥符區95.25萬畝小麥全部使用大型收割機收割,10天左右收割完畢,極大解放了勞動力,近6萬外出務工人員不用再為夏收臨時返鄉,在家60歲留守的中老年人就能輕松夏收。
“米寨村自從實現了‘村村通’和‘組組通’公路后,如今還實現了‘戶戶通’,而且鄉村公路還與生產水泥路相接,道路綠化、美化、潔化,全村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別說有多便利了,咱老百姓就像做夢似的一下子邁進了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新時代。”祥符區杜良鄉米寨村黨支部書記孫繼濤介紹說。
往年“三夏”非常忙,僅割麥打場少則半個多月,還不算整田插秧時間,即勞累又誤農時。“今年俺村3300畝小麥全是大型收割機收割,一個星期就收完了,接著農機耕耙放水整田,插秧機插秧,10天搞定夏種。”孫繼濤說。
交通強農保豐收
“三夏”生產,交通先行。近年來,祥符區交通以服務春耕、“三夏”“三秋”農業生產為己任,連年印發關于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安全生產文件,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在農忙關鍵節點,提前對農機主要通行路段進行養護維修,全天候巡路、查險、除患,確保農村公路安全暢通,以滿足當地農機和跨區農業機械作業需求。
在今年開展的以服務春耕生產養護大會戰、安全生產百日行動以來,已出動人工2000余人次,動用機械200余臺,對縣鄉主要道路進行全面養護,打造以符合“十無”管養標準、“暢安舒美”的農村公路路域環境,為農資下鄉、農機進田、夏糧運輸、打贏夏糧豐收保衛戰提供可靠保障,交通強農有效助力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