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通訊員 陳迪
4月28日,記者從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獲悉,我國獲認可的能源之星實驗室數量逐年增長,截至目前已有80余家,約占全球總數的四分之一。依托認可的國際互認成果,企業產品出口更加通暢,相關測試驗證成本也大幅縮減。
據了解,能源之星是美國環保署(EPA)和美國能源部(DOE)共同推行的一項政府計劃,旨在提高產品能效,進一步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輸美的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出口額高達9501.5億元,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能源之星認證范疇內的產品。
據介紹,我國建立能源之星實驗室認可制度源自2010年的一項技術性貿易措施。當年4月,美國EPA發布通知,要求進行能源之星產品檢測的實驗室需要提前獲得其授權的認可機構認可,出具的檢測結果才能被美方接受。這給我國電子電器、計算機、家用電器、照明等能源之星認證范圍內的產品出口美國市場帶來不確定性。
為破解這一不利局面,CNAS在大量走訪調研的基礎上,完成能源之星實驗室認可制度可研性報告分析,制定與美方要求全面對接的認可規范要求,最終正式進入能源之星授權的認可機構名錄。據CNAS有關負責人介紹,依托認可的國際互認成果,國內實驗室的檢測數據直接被美方承認,不僅大大縮短了產品備案周期,還大幅節約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測試驗證成本。
隨著能源之星實驗室認可工作在我國全面開展,不少企業獲得實實在在的效益。東莞華明燈具有限公司是國內一家中小型燈具生產企業,主營出口業務,每年僅在美國市場推出的新產品型號數量就超過1000個。該企業內部實驗室于2013年11月獲得CNAS能源之星實驗室認可,累計出具報告176份,涉及出貨數量約200萬件。相比獲認可之前,企業產品認證周期縮短3至4周,完成研發后產品得以更快投入市場;企業研發測試費用也大幅減少,單份檢測報告就可節省檢測費用約1萬元。
能源之星實驗室認可制度不僅推動本土品牌“走出去”,還優化了營商環境,讓外資機構順利“走進來”。據了解,我國能源之星實驗室認可制度建立后,大量外資在華實驗室積極申請并獲得認可資格。據CNAS統計,在已獲CNAS能源之星實驗室認可的檢測機構中,外資第三方檢測實驗室有20家,約占總數的25%。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