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深圳市羅湖區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學余游藝——游江作品展”在深圳美術館開幕,該展覽是深圳市羅湖區美術家協會 “羅湖區青年美術家推廣計劃”的個展項目,此次展覽從紙本水墨到水墨裝置,主要展現了藝術家游江十年來在當代水墨方面的創作風貌和成果。此次展覽通過“山·水”“市·隱”“象·心”和“游·觀”四個部分展現了當代的青年藝術家不僅具有深厚的學術積累,還體現出藝術家在創作中繼承創新,跨界融合,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的觀念性的水墨新圖像。展覽將持續至5月7日。
(相關資料圖)
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的觀念性的水墨新圖像
近年來,羅湖區美術家協會深入研究羅湖藝術生態,梳理當代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成果,策劃了“羅湖區青年美術家推廣計劃”,該項目旨在激發年輕人積極主動的創造力,一方面壯大和充實羅湖美術創作隊伍;另一方面,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挖掘美術新生力量,助推藝術新氣象,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為新時代美術事業培養優秀的新型人才。該項目每年定期選拔羅湖區優秀的青年藝術家,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多屆。
游江作為一位深圳本土藝術家,近些年一直活躍于當代藝術批評和展覽策劃的領域,不僅出版了多本著作,還策劃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展覽和活動。在藝術創作方面,他自幼習畫,具有扎實的造型能力,一直勤耕不輟,雖然一直醉心于藝術理論研究,但他亦不忘理論結合實踐,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雙管齊下。在具體的創作中,游江從傳統出發,筆墨當代隨時代,結合自身的生存經驗和生命體驗,從都市、移民、夢想、信仰、生命的意義等方面展開了個體視覺化的思考,并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的觀念性的水墨新圖像。
在當代,藝術家為什么還畫山水畫?正如游江所說:“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里去?傳統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從哪里來,有了傳統,我們就能在世界上、在宇宙中,找到自己的坐標。山水畫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人的山水畫,似乎從來都不是要畫一個看得見的山水。中國畫的山水,既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山水,也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山水,更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山與水。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從山水中來,我們是駕著一葉小舟逍遙于湖光山色之間的漁夫,或是誤入平行世界桃花源中的旅人,抑或是奔向大海的山泉……山水是一種信仰,是一個對世界去‘色’體悟過程與找尋真實自我的生命過程。”
通過藝術來拓寬個體的視野,增加生命的緯度
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不僅展現的是個體的生存經驗,也反映著城市的文化與時代的精神。
傅抱石紀念館館長、研究員、藝術學博士后黃戈認為:盡管游江如此這般自由的徜徉在傳統山水筆墨間,但凡看過游江一系列的“新山水畫”我們又不會把他歸為傳統型山水畫家,至少在圖式乃至風格上有著當代水墨對傳統程式的解構傾向和實驗意味。在抽象與半抽象的水墨暈染效果中雜糅著斑駁迷離的色彩,水、墨、色的情感抒發與巧思設計的畫面構成共同生發出一種對“傳統山水”對象化的“另類”解讀和“嶄新”詮釋,加之“戲謔”般的題目,令人產生似曾相識而又不那么熟悉的程式和意趣,譬如《 86版的西游記一直在腦海里》《不滿意就加點兒水》《我們的山水只存在于周末》等等。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研究員徐志君表示:總體來看,游江的都市水墨作品基于自己的生活體驗,希望找到更成熟的畫面形式而為此不斷調試。我們看到他在題材方面,嘗試了傳統、現代都市和重大時代事件的鏈接。在語言方面,他借鑒了抽象藝術,甚至其他畫種的一些創作方法。從畫面效果來說,這些作品還沒有像他的其他系列創作那樣,呈現較為統一的面貌。站在他的都市水墨畫作前,似乎可以看到畫家在自己畫案前的燈光下,冥想著窗外巨大的都市的肌理。當他試圖去描述自己所想時,還有些遲疑,并在過程中試圖揀選更合適的詞匯。但最終畫家完成了他的講述時,我們才意識到,遲疑和困惑可能是我們忽視的都市情感的重要方面。它屬于當代,屬于生活其中的每一個人。
江蘇省國畫院美術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劉筱表示:游江的《抵岸》系列一直在延續,并隨著他閱歷的豐富而拓展。圖像范式上因克孜爾千佛洞、敦煌莫高窟的激發,精神內核上因城市擴張的都市生活體驗與艱辛個人奮斗的篳路藍縷而自洽,在這套紙本水墨作品中,他一直在營造一種西方波普般的東方繪畫維度。
游江表示,“藝術創作本身對我來說并不那么重要,藝術學習和創作的過程,就是仿佛在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去感知真實的世界,通過藝術來拓寬個體的視野,增加生命的緯度。”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