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及中國科學報社承辦的2022年度“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評選結果正式揭曉,“我國科學家將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名列“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這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科研成果17天來第二次入選全國年度十大科技新聞。不久前,2022年12月26日,“二氧化碳‘變’葡萄糖和脂肪酸”入選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22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深圳前瞻部署建設合成生物產業高地,未來或達萬億級規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2年,電子科技大學夏川課題組、深圳先進院于濤課題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杰課題組共同完成獨創了一種二氧化碳轉化新路徑,通過電催化與生物合成相結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糧食”提供了新路徑。該成果于2022年4月28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自然—催化》發表。該成果一經發表,獲得各屆廣泛關注。
通過電化學耦合生物發酵實現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長鏈產品的示意圖。(來源:研究團隊供圖)
近年來,深圳持續努力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強大的科技基礎能力、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居全球第二。《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指數2022》顯示,深圳在全球科創中心中綜合排名第12位,其中深圳的技術創新全球策源力排名全球第5位、中國第一。
本次深圳參與的科研成果半個月內兩次入選全國年度十大科技新聞,離不開深圳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前瞻布局以及長期形成的創新環境,也是深圳近年加強基礎研究和“無人區”前沿探索成果的縮影之一。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飛猛進,我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在新形勢下,誰能開辟更多新領域新賽道,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誰就能贏得發展的主動權,確保發展的高質量和持續性。
一直以來,深圳始終瞄準國家和“雙區”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著力融合信息技術(IT)和生物技術(BT),不斷搶占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合成生物作為現代生物前沿領域,近年成為各國必爭的科技產業高地。
深圳市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學賽道,2017年,深圳先進院成立合成生物學研究所;2018年,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市發改委批復選址光明科學城開始建設;2019年,在深圳市科創委的支持下,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應運而生。2022年6月,深圳發布《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計劃打造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8個未來產業的產業集群,合成生物位列八大未來產業之首。
事實上,得益于深圳圍繞合成生物產業化加速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有機融合,深圳已成為中國合成生物學代表力量及全球合成生物學創新網絡發展的核心節點。
“相信再過10年或15年,合成生物產業會達到萬億級的規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曾告訴記者,合成生物學是全球前沿科學,需要“從0到1”的創新,而深圳多年來積累了“從1到100”的產業優勢,基礎科研和產業化可以螺旋式迭代、牽引,從產業端誕生的需求可以牽動基礎科研,基礎科研也可以推動產業的發展,從而更有利于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
科研、產業兩手抓,打破源頭創新到產業發展壁壘
近年來深圳合成生物產業迅速崛起。5年來,深圳不僅發力“從0到1”的創新,而且打破打通源頭創新到產業發展的壁壘。
截至目前,由深圳先進院牽頭建設的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簡稱“深圳合成院”)已匯聚大量國內外合成生物學領域青年骨干及海內外領軍科學家,人員規模超1000人。值得關注的是,學術帶頭人中80%為國家級人才。
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團隊合影。
2022年,深圳合成院深耕科研,年度發表論文277篇,其中高水平論文249篇,這當中,CNS(Cell/Nature/Science)系列文章28篇;新增申請專利110件,同比增長超13%,授權專利12件,新增PCT申請33件。
這一年,深圳合成院多項優質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刊登,如鐘超團隊利用細菌生物被膜開發可持續性半人工光合體系利用光催化生產燃料分子或化學品,為可持續半人工光合體系的構建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研究成果發表于《科學進展》;司龍龍團隊以流感病毒為模式病毒,建立了蛋白降解靶向病毒作為減毒疫苗的技術,為疫苗開發提供了新路徑,成果在《自然—生物技術》刊發;陳萬澤團隊開發了活細胞測序技術Live-seq,首次實現進行單細胞測序后保持細胞存活,是目前對單細胞轉錄組直接動態測量、偶聯細胞現有狀態和其后續表型的唯一解決方案,成果發表于《自然》。
在深耕科研的同時,深圳合成院秉承深圳創新理念,全程“導航”打破打通源頭創新到產業發展的壁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合成院首創的“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被國家發改委寫入“推廣深圳經驗47條”文件中。最新數據顯示,承載“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的——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進一步發展,與合成生物產業園運營總面積6.2萬平方米,已遴選企業111家,孵化器和后續拓展園區吸引落地35家企業,畢業企業11家,入駐率達100%,企業融資總額超10億元,估值近百億元。在深圳市和光明區政府的支持下,深圳合成院正在積極拓展合成生物產業園二期,面積預計達14萬平方米,未來將持續推動產業合作與成果轉化,孵化優質合成生物企業。深圳合成生物產業集聚已形成一定規模,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創新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在“樓上樓下”模式孵化下,深圳合成院鐘超博士和大學同學崔俊鋒聯合創辦不到2年的柏垠生物快速完成科研成果向產業落地的高效轉化,2022年8月進入合成生物產業園并啟動中試車間建設,并于今年1月12日宣布完成逾億元 Pre A 輪融資。
位于深圳光明科學城的全球首個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景圖。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這一年,在深圳市的指導下,深圳先進院作為牽頭單位建設的全球首個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將投入使用。
深圳先進院副院長、深圳合成院院長劉陳立表示,2023年深圳合成院將繼續增強人才隊伍建設,形成國家合成生物學科技力量,集智攻關,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強化我國在全球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并跑乃至領跑優勢,同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促進合成生物產業聚集,支撐深圳打造合成生物產業高地,進一步推進合成生物學產業聚集效應。
責任編輯:Rex_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