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校園力量 點亮分類之光”主題活動1月12日舉行,總結過去兩年蒲公英校園計劃取得的累累碩果和優秀經驗,完成1669所學校的蒲公英校園創建,超過1800所學校都在使用“環保銀行”智慧平臺,助力深圳市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和可持續發展先鋒。
本次活動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深圳市教育局聯合主辦,萬科公益基金會資助,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深圳市羅湖區小水滴環境保護中心共同承辦,深分類給予支持。
超過1800所學校使用“環保銀行”智慧平臺
【資料圖】
過去兩年,蒲公英校園計劃共培養了市初級蒲公英教師近2000人,中級蒲公英教師13名,打造了10位蒲公英名師,完成了1669所學校的蒲公英校園創建,同時利用科技創新賦能,通過打造校園“環保銀行”智慧平臺,依托平臺發起“牛奶盒資源回收行動”,建立起校園垃圾分類“回收+實踐”的創新模式,輻射超過1200所學校和96萬學生及家庭。超過1800所學校都在使用“環保銀行”智慧平臺,孩子們的垃圾分類意識有了顯著提高,成功打造深圳校園垃圾分類教育新品牌。
過去一年里,蒲公英教師們分散在不同的學校中,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持續推動垃圾分類進校園工作開展,在無數學生心間灑下了環保的種子。
社會各界代表寄語垃圾分類,協力共創美好未來
深圳市教科院勞動教研員韓青老師現場與兩名小小蒲公英一起探討了垃圾分類勞動教育和鹽田區生活垃圾分類蒲公英校園計劃的相關情況,包括垃圾分類校園教育、擔任小小督導員、回收牛奶盒等。
兩位小小蒲公英還向韓青老師介紹了鹽田的研學項目,據介紹,鹽田研學項目由鹽田區城管局、鹽田區生態環境局主辦,萬科公益基金會資助、小水滴環境中心承辦。項目依托鹽田區生態資源和蒲公英計劃的先行經驗、資源顯著優勢,打造了“山海經”和“分類示范”2大特色主題,3條生態“鹽”學路線,并通過組織實地考察,編制了教學教案,初步形成“鹽”學路線全流程場景式教學內容,推動建立常態化垃圾分類、生態研學的居民參與體驗機制,提高鹽田區“山海鹽田”品牌影響力和“雙碳”目標下公眾參與度,助力深圳垃圾分類教學體系模式不斷創新和完善。
“垃圾分類既有環保意義,又有教育意義。”垃圾分類專家、清華大學教授劉建國通過視頻發表了關于垃圾分類的看法。從環保角度來說,垃圾分類能強化大家的環保意識,推動源頭減量;從教育角度來說,垃圾分類能讓大家養成良好習慣,埋下一顆顆綠色低碳環保的種子,在全社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打造垃圾分類學校教育體系
加強“家庭-學校-社區”聯動
“近年來,在市教育局主動作為、協同聯動下,在萬科公益基金會和公益伙伴們大力支持下,我們的“蒲公英計劃”從公眾教育向學校教育縱深發展,蒲公英校園創建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啟動,一批批蒲公英教師就此深耕于校園環保和勞動教育,將環境保護、垃圾減量分類等文明理念播撒到各個校園中去,有力推動了垃圾分類校園教育實踐。”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主任梁治宇介紹,通過垃圾分類蒲公英少工委加強少先隊基層組織建設,依托生活垃圾分類科普教育館開展豐富多樣的系列宣教實踐活動,還要注重加強“家庭-學校-社區”聯動,共同搭建牛奶盒回收體系,推動實現全民參與垃圾分類。
學校是垃圾分類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
深圳市教育局二級調研員李海晏表示,學校是垃圾分類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青少年時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要抓住這個關鍵點,注重培養孩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促進青少年垃圾分類環保意識提高、思想成長、觀念培育,力爭到2023年底,實現“蒲公英校園”在全市幼兒園、小學全覆蓋。
萬科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兼項目總監劉源在致辭中表示,自蒲公英校園計劃實施以來,見證了蒲公英教師的一路辛勤開墾,也見證了垃圾分類校園教育從無到有,逐漸步入正軌的過程,期望借著蒲公英校園的東風,讓深圳的樣板進一步飄向全國,充分彰顯改革開放先行示范區的風采。
持續推進蒲公英校園創建和牛奶盒清洗回收活動
垃圾分類,校園先行。過去一年里,深圳市將垃圾分類進校園作為垃圾分類工作開展的重點,持續推進蒲公英校園創建和牛奶盒清洗回收活動,創新成立垃圾分類蒲公英少先隊工作委員會,成立深圳首個高校生活垃圾分類聯盟和開啟高校綠色畢業季等校園分類宣傳活動,進一步打造垃圾分類進校園亮點品牌,積極拓展垃圾分類高校領域,確保學校垃圾分類教育全覆蓋。
各區也開展了各式各樣的垃圾分類教育活動,著力建設蒲公英校園。
打造全國最閃亮的垃圾分類學校教育體系
接下來,深圳將繼續進一步提速,凸顯校園垃圾分類“主陣地”作用,豐富各類教育實踐活動形式,加強家校社聯動,加強蒲公英教師隊伍建設,打造全國最閃亮的垃圾分類學校教育體系,為打造生態文明之都,建設美麗宜居深圳貢獻特區少年的磅礴力量。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