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下午,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龍華分展場在深圳市龍華區大浪時尚小鎮正式開幕。此次展覽由龍華區人民政府主辦,龍華區重點區域建設推進中心、大浪街道辦事處,龍華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承辦,并由上啟藝術和華僑城創新研究院共同策展。
(資料圖)
策展團隊聯合建筑師改造舊廠房,將其轉變成藝術“秀場”,同時邀請近30名藝術家、建筑師、設計師、學者等不同身份的參展人,以時尚為線索串聯起整個大浪時尚小鎮。除了建筑改造和作品展覽,還有藝術介入、街巷營造、公共活動等方式聯動在地企業和公眾深入參與展覽,共同編織一個豐富有機的文化網絡。
上演一場關于先鋒時尚與城市文化交融的視覺盛宴
展覽開幕式以“循環制服”和“物盡其用”主題的沉浸式秀場開啟。觀眾跟隨著模特,共同進入展廳,體驗這場發生在藝術現場的走秀。此次別樣的秀場為上啟藝術特邀藝術家殷暉、設計師田沅靜為該次開幕式定制,模特來自各個年齡層和職業,既有充滿創造力的中小學生,也有創意行業青年,同時也有熱衷于時尚行業的阿姨。展前,藝術家組織了舊衣物改造工作坊,招募公眾完成共創作品,以手工的力量將日常材料組合成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作品;設計師則和她的團隊以本次展覽關鍵詞“經緯”為靈感,通過對服裝剪裁的邊角料和印染失誤織帶的再利用,從可持續時尚的角度回應所處的場域。
主展場空間經過WAU建筑事務所改造,展場內類似T臺的基座改變了觀展的視線高度,走秀表演為觀眾展示在場內空間賞析藝術作品的方式,也讓游客轉換觀賞視角,從觀眾席旁觀者的角色轉變為置身藝術舞臺的演員。展期間還將舉辦十余場活動,此次開幕式活動也拉開了UABB龍華大浪時尚小鎮分展場系列公共活動的序幕。
深圳市龍華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趙妍妍在開幕講話中提到,此次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龍華分展是一場關于先鋒時尚與城市文化交融的視覺盛宴,希望通過本屆雙年展深化深港緊密合作,創造出更多關于建筑美學空間與先鋒時尚融合碰撞的嘗試,借力建筑圈與時尚圈跨界融合,實現以“開放”促“破圈”,讓小鎮得到更多藝術界人士的關注,不斷增強小鎮品牌魅力,帶動市民游客的熱情追捧與積極傳播。同時,近期小鎮將開展新一輪的消費券發放工作,進一步挖掘區域消費潛力,提振消費信心,讓惠民與消費更加有力地服務時尚產業發展大局,助力小鎮在文旅商新模式、新場景不斷“蝶變”的過程中,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更優的服務,做優新興業態,拼搶新賽道,加快打造時尚產業新城和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釋放龍華這片熱土蘊含著的強大生機和澎湃動力,為龍華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內需動能。
舊工廠變身藝術T臺,縱橫交錯的空間敘事
龍華大浪時尚小鎮因聚集了深圳大量本土時尚品牌企業而名聲在外,在時尚小鎮錯落有致的現代化產業園之外,舊的工業園區廠房顯得與眾不同。正是這些舊廠房的存留,記錄了深圳城市化及產業變遷的歷史。此次龍華分展場的展館空間選址在原石凹第二工業園區及其臨近的浪靜路,以建筑改造及藝術介入的方式梳理城區肌理,助力空間轉型。
策展團隊邀請WAU建筑事務所進行場館內部設計,以簡易的材料搭建出二層看臺,模擬秀場T臺的結構,將空間在水平方向分割成上下兩個部分,大展廳則被切分成若干個獨立的小展廳,以舞臺空間的形式多維度展示18件作品的樣貌。
策展團隊之一的上啟藝術則對原工廠配電房進行微改造介入,改造成為信息中心、休憩場所與快閃店集合地。改造后的場地提供了多重解讀線索,讓觀眾在行走中感知身處時尚場域的種種細節,流連于議題豐富多元的展品與空間,勾連出屬于自己的思路和故事。
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龍華分展場“經緯之間”將持續展至3月30日,三個月的展期中將聯動本地時尚集團舉辦多場文化藝術活動,包括工作坊、行走、共創、論壇、放映、快閃、企業館主題展覽等,呼應可持續的概念,制造沉浸式的藝術現場體驗,通過展覽搭建起城市與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
公眾、企業與藝術家、建筑師、設計師等共同參與、交流,一同關注與探討城市與人類、動植物等多物種發展空間的變化,展開對時尚生態的好奇與想象,探索城市過去的工業記憶,織就未來發展的遐想,游走在經緯之間,編織與聯結友好生活空間。
以經緯為線索,呈現多維交織的展覽內容
龍華大浪時尚小鎮分展場邀請近三十位不同身份的參展人和參展機構,聚焦城市空間、時尚產業與個體三個方向,參展人背景身份包含建筑師、藝術家、平面設計師、時裝設計師、景觀設計師等,參展機構涉及藝術機構、建筑工作室、高校實驗室與研究所等,參展作品在展廳內外編織出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結的三個內容單元。
第一單元 “時空串聯:街道、城市與自然”追尋自然在城市中的變遷,在生態環境和其他物種中尋找人與他者、他物之間的聯系,探索當代城市生活中的自然性。梁紹基的裝置作品《海市蜃樓》用竹子和鋼筋相互交纏的網狀結構編織出南方土地上生命圖景的演變;吳季璁的裝置作品《水晶城市》則用電子機械原材織造城市人的精神寓所。
第二單元“拼貼—轉換”以時尚設計的慣用手法為入口,街頭文化與神話、工業遺留與自然物質、虛擬時裝與手工繪畫、生計勞作與理想種植在拼貼中轉化各自的意義與價值。伍偉的裝置作品《退化的形》呈現的“皮毛”抽絲于書籍中的紙張,在神話與現代之間游走徘徊;王友身的作品《連線》取材留存在展廳原址——信美通新技術有限公司工廠的建材,在聲光中接通時代的回響;張馳的作品《理想的信徒》用手工繪畫與虛擬時裝呈現他十余年來在時尚領域堅持的環保理念;胡尹萍的影像作品《玲姐,你真棒》則記錄了一件不施農藥、播種“喜歡”的種植事情。
第三單元“編織與聯結”則把可持續發展的視野延伸到材料的運用、生態環境的修復再生,甚至多樣包容社群的構建,從布料的物質出發,延展至信息、科技、藝術與文化生態,在同一網絡中編織多維度的有機圖形。楊雄及其創作執行團隊的建筑裝置作品《布屋》將滇西南地區的民居風格以手工紡制的葛布筑造,勾勒對傳統生態家園的想象;低地藝術小組的作品《我們的市花》由公眾參與的城市行走、工作坊與共同書寫組成,通過深圳人與深圳市花簕杜鵑的故事,記錄和感受深圳的發展歷程。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