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深圳大學獲悉,由深圳地鐵集團、深圳市政院、水電十一局、深圳大學、中鐵裝備共同研制的世界最大斷面組合式矩形盾構頂管機“中鐵1179號”,日前在中鐵裝備國家TBM產業化中心下線。這臺設備將用于深圳地鐵12號線沙三站地鐵車站的建設,對促進地鐵車站建設工法創新具有革命性意義。
(資料圖)
世界最大斷面組合式矩形盾構頂管機下線,深圳大學參與研制
據悉,該設備的下線,標志著我國在矩形頂管技術上的再次重大突破,進一步鞏固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中鐵1179號”是目前世界最大斷面組合式矩形盾構頂管機,繼承了中鐵裝備在矩形頂管機領域的領先技術,設備寬11.295米,高13.55米,是為深圳地鐵12號線二期沙三站試點項目“量身定制”的上下組合式矩形頂管機。
世界最大斷面組合式矩形盾構頂管機下線,深圳大學參與研制
下線儀式現場,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表示,本次下線的頂管機將應用于地層變形難預測的繁華城區地下工程建設,是頂管機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更是地鐵車站新型暗挖技術應用的一次重大跨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極具推廣前景。
據介紹,不同于常見的盾構機,頂管機是盾構機家族中的一員,這一稱呼是對工程設備工作狀態的一種描述。即普通盾構機在工作時只有刀頭部分向前掘進,而頂管機在工作時則是“頂著管子跑”,裝備整體向前掘進。與普通盾構機相比,頂管機在面對狹小作業面時“更好下嘴”,普遍適用于城市隧道、地下停車場、地鐵車站、地鐵出入口等施工應用場景。
下線儀式現場
人類生存面臨土地資源緊張、空間不足等諸多重大挑戰,向地下要空間是解決這些重大挑戰的主要措施之一。地下空間建造又面臨巨大風險,自1818年Marc Isambard Brunel完成盾構結構設計至今,人類就不斷地研發新裝備,利用機械化施工極大地降低安全風險、提高工效。
近年來,隨著工法、裝備的不斷突破創新,我國地鐵車站的機械化建設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傳統地鐵車站建設通常采用明挖法或暗挖法,明挖法造價低、工期短,但嚴重影響環境,而傳統暗挖以人工和小型機械作業為主,環境影響相對較小,但風險高、造價高、工期長。
2019年,在廣東省重點研發領域“現代工程技術”專項的支持下,陳湘生牽頭開展《繁華城區暗挖地鐵車站關鍵技術》的科研攻關工作,深圳地鐵集團、深圳市政院、水電十一局、深圳大學、中鐵裝備“產學研用”緊密融合,從暗挖施工環境影響效應綜合評估和控制技術、地鐵機械化暗挖車站設計理論和方法、新型暗挖施工裝備和配套施工技術以及建設全過程信息化智能管理平臺等成套關鍵技術等系統性解決關鍵難題,有組織地開展協同聯合攻關,在“技術創新+示范應用”中形成“機械化+裝配式暗挖”先進施工技術體系,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首次將超大斷面組合式矩形盾構頂管機引入深圳地鐵沙三站項目建設領域,實現了地鐵車站施工工法的重大創新。
同時,針對沙三站項目施工的重難點,中鐵裝備采用多刀盤布置方式,多個螺旋機協同控制,通過微臺階開挖技術、姿態測量及控制技術等,實現了淺覆土、大斷面、零間隙開挖功能,為項目的安全優質高效施工提供有效保障。
陳湘生在儀式上致辭時表示,近20年的發展,讓我國在盾構制造領域從跟跑變成了領跑。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地下空間安全高效建造領域唯有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創新技術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與歷史性交匯期產生同頻共振。
陳湘生希望項目研究團隊要緊密結合我國重點工程項目、區域協同發展和現代化城市群建設,持續深入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在前瞻性、戰略性技術領域打好主動仗,以核心技術自主化推動我國地下空間建造工業化升級,為我國現代化城市群建設、地下空間安全綠色高效建造,為落實“雙碳”戰略、創造更美好的人類生存空間而作出新的貢獻。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