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靠這群人,三年后還靠這些人,只能靠這些人,這是非常硬的一場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發熱門診、急診的接診量均“劇增”的情況下,深圳醫護人員用行動踐行著“白衣天使”的責任和使命。
在這個“特殊時期”,有行內人士如此比喻,“最近醫院只有一個科,呼吸科。”那么,在實操中,醫院是如何調配人手、科室、病區,應對疫情高峰?記者為此探訪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近距離了解醫護直面疫情高峰期的一場場“硬仗”。
“保障急危重癥病人!”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吳展興告訴記者,急診科每天的接診量從600到800不等,“在急診科全員感染的情況下,我們依舊竭力保障工作的正常開展。”
然而,僅靠急診科一科之力,顯然無法持續維持急診工作。這特殊時期,醫院運用“全院一張床”管理模式,打破專科壁壘,保障急危重癥病人救治。
12月17日開始,醫院各科室開辟數間隔離病房收治陽性患者,每個病區分出陽性區和陰性區。
與以往不同的是,急診科收治的患者不再按照既往專科分流病人,只按內外科來進行分流,“只要有床位,就會滿足病人住院需要。”
隨著感染人數逐日遞增,來院就診患者只增不減。12月20日,深圳第二人民醫院領導層再次商議并通過了《新冠病毒感染救治方案》。方案指出,在新冠病毒感染嚴重期間,要保證急危重癥病人的救治工作,合理減少平診和預約病人。急診科主任或二線醫生有權決定是否收治病人住院,根據各科室床位使用情況綜合考慮病人收治科室,保障急危重癥病人救治。
同時,發熱門診和急診聯動,有急危重癥病人在發熱門診需收住院治療時,發熱門診主任有權決定收治科室;并統籌調動全院力量重新編隊,滿足急診急救、重癥醫學和發熱門診的救治需求。
關停8個科室,開辟6個綜合病區!
除了出人支援呼吸科,后方病區的合并、收治,也正在進行時。
自疫情發展初期就建立綜合病區,深圳二院在不到20天的時間已經組建了6個綜合病區。
其中,綜合病區1是原呼吸內科。新冠病毒首當其沖的就是攻擊人們的上呼吸道乃至整個呼吸系統。隨著大量陽性患者涌入呼吸內科、急診科、發熱門診就診,醫院第一時間就將呼吸內科病區設立為綜合病區專門收治此類患者。
由于急診同樣需要抽調呼吸和重癥相關的醫生,呼吸科已經沒有人再閑著,“他們只能一個人當兩個人用。”為此,醫院果斷決定再成立兩個病區收治患者,并當機立斷關停八個科室,擠出人手,重組醫療團隊支援發熱門診、急診科和3個綜合病區,即綜合病區2、3、4。
1月3日,再次完善更新工作方案,《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近期新冠病毒感染醫療救治工作方案》正式出臺,方案構建“1+6”組織架構,含一個工作領導小組,6個工作專班小組,做到統一指揮、統一組織、統一協調。
在《關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解讀問答中,針對醫療資源準備,要求三級醫院強化重癥醫療資源準備,合理配備重癥醫護力量,確保綜合 ICU 監護單元可隨時使用,通過建設可轉換重癥監護單元確保 24 小時內重癥監護資源增加一倍。
疫情高峰來臨,深圳二院立即啟動ICU病床轉化計劃,將急診病房、內科樓11樓轉化為ICU病房,增加ICU床位44張,調配人員支持。同時考慮到中醫藥在治療新冠方面的特殊療效,醫院專門新增綜合病區4來收治患者,以中醫藥特色治療為主。
1月4日,內科樓11樓完成ICU的轉化后,從中心ICU及麻醉科調撥支援人員,專門收治危急重癥患者,成立綜合病區5。隨后,又將內分泌科轉化為綜合病區6
“打破專科壁壘!”
在相關科室資深專家的幫助下,對疾病認知的壁壘正在逐一突破。
李中康是深圳二院中醫科醫生,因曾被派往隔離酒店進行支援,有一定新冠診療經驗,他也被派到綜合病房工作。
針對一些機器的操作和熟練程度,醫護們難免可能面臨操作的窘境。李中康表示,在調來綜合病房后的4天里,就接受過至少3次培訓。主要培訓內容除了呼吸機的使用,還包括呼吸專科的診療流程,以及呼吸科用藥的注意事項。
同時,醫院還統一組織線上培訓,內容包含呼吸機的使用、新冠肺炎和呼吸衰竭等疾病之間的鑒別等,且培訓后必須通過相應的考試。“我們還結合國內外治療經驗及本院實際情況制定了《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治療急危重癥新冠感染患者指南》,對臨床診療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該院相關負責人說。
“特殊時期,特殊使命,只能特殊應對,但我們全力以赴。”一醫生如是說。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