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
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舉行
(資料圖)
2022中國社會治理
百強縣(市、區)發布會
其中,光明區位列
2022年中國社會治理百強縣(市、區)
第二位
近年來,光明區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部署持續創新基層治理模式,著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努力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尤其是在群眾訴求服務領域成效顯著,其改革理念、舉措、成果和經驗值得借鑒。
2021年
光明區信訪局相關同志獲評全國“最美信訪干部”,光明區獲評全國社會心理服務“優秀案例獎”;光明區信訪局黨支部榮獲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明區網格管理業務考核和法治深圳考核均名列全市第一。
2022年
光明區榮獲首批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市、區),光明區信訪局局長獲評“全國信訪系統先進個人”,光明區獲評團中央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擴大試點“優秀”等次;群眾訴求服務“光明模式”獲評第十九屆深圳關愛行動“十佳創意項目”,光明區委政法委榮獲深圳市五一勞動獎狀。
光明區在全市率先建立志愿服務“愛心超市”,在全市率先啟動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指南編制工作,在全市率先探索“黨建引領+規范圍合+科技保障+數字賦能”四端聯動智慧防疫模式,在全市率先建設區級疫情防控大數據平臺。
PART 01
堅持黨建引領
提升市域社會治理凝聚力
光明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指出,提升市域社會治理凝聚力,必須堅持黨建引領,暢通服務訴求渠道,發揮黨員先鋒帶頭作用。
“書記在線”服務訴求
在全市率先探索開展“書記在線”服務,以“區—街道—社區”三級黨委書記名義在網上分級受理群眾訴求事項。目前已受理矛盾糾紛類訴求事項3938宗,化解率達99.72%。
一是建立及時受理機制。在微信公眾號(小程序)、i深圳等線上平臺設置“書記在線”上報端口,以“區—街道—社區”三級黨委書記名義在網上分級受理矛盾糾紛調處、法律服務、幫扶救助等群眾訴求事項。
二是建立提級辦理機制。一般群眾訴求服務事項原則上分撥社區當天辦結;超出社區事權范圍的事項,按“基層發令,部門執行”原則報請區、街道相關部門解決;重大疑難事項,直接轉交區或街道3個工作日內辦結。
三是建立督查督辦機制。對“書記在線”工作開展情況每天通報、每周排名。
社區受權“發號施令”
建立“基層發令、部門執行”機制,賦權社區黨委“發號施令”,解決社區有責無權無法解決訴求服務事項問題。
一是社區黨委“發令”。區信訪工作聯席會議把自身權限賦予社區。
二是區街部門執行。相關部門聽令后,必須在指定時間安排指定人員到指定地點處置問題。
三是區委領導督辦。組建包括光明區委書記在內的“發令執行”微信群,做到部門“聞令”而動。2022年以來,光明區各社區向區、街部門“發令”515次,調度1600余名干部下沉一線,相關部門100%及時報到。
支部建在家門口
一是支部建在城中村。在木墩新村、碧眼舊村、橫嶺新村等城中村建立城中村黨支部32個,激活城中村治理“神經末梢”。
二是支部建在居民小區。在僑新花園、新地中央等居民小區建立居民小區黨支部88個,覆蓋123個小區,覆蓋率達88.5%。
三是支部建在圍合網格。疫情防控期間,區、街道、社區三級黨委強化領導指揮,在大圍合區域成立臨時黨組織,小分格建立臨時黨支部。目前已成立防疫臨時黨組織194個、先鋒隊175支,統籌網格員、樓棟長、物業公司、志愿者等16.3萬余人次志愿者支援一線。
黨員沖在最前面
一是開展“黨員報到”工作。動員約1.3萬名黨員到社區、片區網格報到,組建473支光明科學城黨員志愿先鋒隊,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40萬余人次。
二是實施黨員“包格聯戶”。將報到黨員科學編組、精準入格,主動收集各種意見訴求。
三是支持黨員調解糾紛。推動新湖街道樓村社區6名退休老干部老黨員組成“陳老調解室”,已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糾紛100余宗。
PART 02
堅持改革示范
提升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力
光明區通過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不斷完善優化治理運行機制,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力不斷提升。
群眾訴求服務機制改革再深入
一是建立重點領域源頭治理機制。今年以來,共發出預警信息186條,發送分管區領導和相關部門,推動矛盾風險早發現、早處置、早化解。
二是建立人民建議征集機制。在“i深圳”App等平臺開通“人民建議征集”模塊,在全區群眾訴求服務平臺(站點)設立“光明民情民意”收集點。組建500名特約征集員隊伍,全年收到群眾意見建議386條。
三是建立社區“五老”評理制度。建立社區“五老”評理員庫,目前在庫人員106名,參與矛盾糾紛現場評理,出具評理意見。
四是建立第三方專業評價機制。邀請律師事務所、仲裁院、公證處等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專業評價,為依法處理提供依據。已與10家律師事務所建立合作關系,開展3宗重點案件法律評價,出具相關法律意見書20余份。
網格化治理機制再優化
一是平時設置“片區網格+綜合網格”。優化網格化管理,建立103個片區網格黨組織,完善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職、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
二是戰時實行“大圍合+小分格”。平時全區設置圍合區域191個,發生疫情時,根據防控風險調整圍合單元,在城中村實行“大圍合、小分格”。
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再健全
一是建立志愿服務供需對接平臺。在全市率先建立38家“愛心超市”,建成“愛心超市”升級試點7個,組建“愛心超市”特色志愿服務隊伍24支。
二是探索志愿服務積分兌換機制。通過“愛心超市”將志愿服務時長兌換成“愛心積分”,鼓勵“愛心積分”在“愛心超市”兌換公益服務或實物。
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機制再完善
一是制定場景式綜合巡查清單。全面梳理街道綜合行政執法事項,形成街道綜合行政執法475項場景式綜合巡查清單,探索街道綜合行政執法與網格巡查緊密銜接的“巡糾治”全鏈條模式。
二是編制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指南。在全市率先啟動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指南編制工作,構建全覆蓋、可操作的指南體系。
三是建立街道綜合行政執法“三庫一平臺”。
搭建光明區智能輔助執法平臺,推進基層執法數字建設,將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指南納入平臺智能檢索,提高執法成效。
四是成立專業講師團和行政執法監督隊伍。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執法講師團,深入街道開展培訓指導。組建區級行政執法監督隊伍,細分出5個執法監督小組,定期對光明區行政執法工作開展常態化監督。
PART 03
堅持一線賦能
提升市域社會治理執行力
“一線”是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治理執行力的重要體現。光明區集中各種優勢資源,為“一線賦能”探索新路。
資源下沉一線
一是人員下沉一線。整合矛盾多發部門以及街道各類社會治理力量,下沉社區一線開展工作,做大做強社區。
二是資金下沉一線。每年每個社區安排200萬元民生“微實事”專項經費,由社區黨委結合群眾需求,開展多樣化黨群服務活動,推動社區民生基礎工程建設。
陣地建在一線
一是群眾訴求服務站點全覆蓋。構建“1+6+31+N”群眾訴求服務體系,形成“500米群眾訴求服務圈”,實現“群眾集中在哪里,站點就建在哪里”。
二是黨群服務陣地進網格。
打造86個集合政治功能、服務功能、文化功能和治理功能等多元功能于一體的片區網格黨群工作陣地。
三是職工服務直通車暖民心。開通“光明暖工號”職工服務直通車,惠及職工2萬余人。
服務送到一線
一是提供“一站式”群眾訴求服務。立足精準化精細化服務,2022年,受理解決各類訴求18176宗。
二是打造“500米公共法律服務圈”。構建“1+6+31+N”公共法律服務體系,2022年,社區法律顧問已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服務2607人次,審查法律文書1585份。
三是構建“15分鐘便民服務圈”。依托“家門口”黨群服務陣地,推出政務、法律、教育等服務清單100項。定期舉辦社區、小區“便民服務大集市”,開展結對幫扶服務80余項,服務居民3萬余人次。
PART 04
堅持科技支撐
提升市域社會治理原動力
光明區充分利用領先的科技支撐,大大提升了市域社會治理原動力。
整合智慧治理平臺
一是以智慧管理系統構建群眾訴求服務閉環。所有經端口流轉到群眾訴求服務大廳(站點)的矛盾糾紛事項,統一在智慧系統實時反饋、動態更新,實現全流程閉環管理。
二是以“民聲云”平臺整合民生信息渠道。整合市12345政務熱線、區長熱線等8大民聲信息渠道,構建“民聲云”統一分撥平臺,目前,平臺平均每日處理事件192宗,辦結率100%,辦結時間壓縮40%。
三是以基層治理一體化平臺聚合社會治理事項。整合“民聲云”、群眾訴求服務、“治理通”等基層治理系統,匯聚28374個視頻監控、13731個視頻門禁、18類傳感器等技防預警信息,打造基層治理一體化平臺,各部門一次登錄、訪問所有。
共享社會治理數據
一是建設區級基礎數據庫。匯集各類數據21.7億條,與各單位共享數據8.6億條,向市民開放數據120余萬條。
二是打通疫情防控數據壁壘。在全市率先建設光明疫情防控大數據平臺,率先建設“白名單”管理系統。目前,居住類“白名單”登記人數107.2萬人,行業類“白名單”系統登記人數63.07萬人。
拓展社會智治場景
一是繪制糾紛預警“一張圖”。建立群眾矛盾糾紛分級預警機制,自動生成風險評估圖,為相關部門和領導實時掌握情況、研判形勢、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做到“一鍵可查、心中有數”。
二是推動司法確認在線應用。充分發揮深圳移動微法院小程序等智慧移動業務系統,配合區人民法院在全區各級調委會推廣使用司法確認功能,已辦理司法確認案件3356宗。
三是打造“數字樓宇”品牌。整合系統數據資源,以樓棟為治理單元,形成具有光明特色的“數字樓宇”城市微單元治理體系。目前,已為31223棟居住功能樓棟建立樓棟智能身份證,評選放心級出租屋24326棟、一般級出租屋5256棟、警示級出租屋1641棟,通過“樓長通”系統組織樓棟長參加疫情防控、治安巡邏等活動7435人次,上報隱患事件2595宗。
責任編輯: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