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31A洲際彈道導彈發(fā)射射程:13000千米 慣性制導或北斗導航制導,三級固體發(fā)動機推進。 彈頭:1枚100百當量核彈頭或3~5枚9萬噸當量核彈頭。 偏差半徑:200~500米。 準備時間:10~15分鐘。DF-31A 洲際導彈為DF-31遠程戰(zhàn)略導彈的該型,性能數據高度保密。有分析認為,DF-31A采用儲存、起豎、發(fā)射三用車運載,是機動性很強的洲際導彈。可以攻擊本土,對具有一定的威懾。東風31A均采固體火箭發(fā)動機,主要靠車載方式進行機動,既靈活又能提升存活率。技術上因延續(xù)東風31型,設計之初只有10000KM左右只能打擊本土西海岸,后來由于參照西方技術,使其性能相當穩(wěn)定而且射程增加到13000KM左右。 最令西方感到威脅的是,東風31A型內裝配一種特殊動力裝置,能使它在離地約八萬公尺高空時,靠矢量噴射技術進行變軌,閃避攔截導彈。
(資料圖)
簡單的說就是能夠核威懾敵對國本土。對于東風5系列導彈采用的定點發(fā)射來說,東風31及41系列導彈是車載的,所以在戰(zhàn)時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及核還擊能力。由于在核問題上是后發(fā)制人的,所以在經受第一輪核打擊后,要組織核還擊,東風5的生存能力弱很可能逃不過第一輪打擊,所以東風31及41的機動生存能力就會很好的發(fā)揮,以便為還擊保存實力。
但很快進展順利的東風二十二便告下馬,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七五”計劃期間,“以常規(guī)武器為主,適當發(fā)展戰(zhàn)略核武器”的方針意味著重心的傾斜及核武器研制計劃的精簡。而更適合機動的固體導彈則被挑中。其二,我國自行研制的大直徑固體火箭發(fā)動機進展順利。1985年1月,和軍委正式批準終止東風二十二導彈的研制工作。次年,在經過聯(lián)合論證組論證后,“大直徑、基本型、系列化”方案得到認同。其后,航天工業(yè)部正式開始東風三十一 DF-31研制工作。 研發(fā)歷程編輯本段 盡管東風二十二未成正果,但新型三級遠程導彈東風三十一大量沿用其技術成果,例如全數字化控制系統(tǒng)、末速修正技術、以及頭部設計,儀器設備小型化的成果也得以應用。
另外,東風三十一的第一、二級發(fā)動機均采用新研制成功的固體火箭發(fā)動機。
與東風二十二的11項關鍵技術類似,東風三十一有13項關鍵技術,包括:全彈總體技術、固體燃料火箭發(fā)動機技術、小型化彈頭技術、復合材料與結構技術、彈上電子設備小型化技術、高精度慣導技術、快速機動發(fā)射技術、突防技術、制導控制系統(tǒng)誤差分離技術、新一代試驗遙測技術等。對于初次嘗試開發(fā)固體戰(zhàn)略導彈的我國而言,無疑是難題林立,諸如固體燃料發(fā)動機,推進劑合成,彈錐復合材料制造,大型特種拖車制造等均屬嚴峻挑戰(zhàn)。其中高性能推進劑合成就發(fā)生過事故導致整個廠房炸平。
與東風五號有所不同,東風三十一采用的是小型化彈頭,因而整流罩非常尖銳,再入大氣層之后氣動加熱效果明顯。東風五號使用碳/石英燒蝕材料即可滿足需要,但東風三十一的彈頭再入段防熱問題在很長時間內無法得到解決,直到東華大學潘鼎教授的高純度粘膠基碳纖維研制成功才攻克了這一難關。在2004年關于潘鼎教授的報道中,很明確地提到了“潘教授近十年來潛心研究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航天級高純度粘膠基碳纖維成果已經被應用于我國首位殺手锏武器——XX-31,并在高新工程的后續(xù)型號的應用中獲得成功,解決了急需,使我國成為能夠擁有該產品生產技術的世界第三大國”。最終,東風三十一成功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并獲得成功。 東風三十一甲與巨浪二編輯本段 盡管東風三十一的成功屬于一大進步,但畢竟技術起點不算很高,拖延時間較長。當東風三十一問世之時,部分性能并不能充分滿足作戰(zhàn)需求,例如射程便介于通常意義上的遠程導彈和洲際導彈之間,打擊范圍相對有限,并不能真正成為核打擊的主力,導致裝備數量極其有限。另一方面,國內也在不斷進行新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于是改進型的東風三十一甲 DF-31A很快正式立項,立項的還包括潛地洲際導彈巨浪二號 JL-2。
同樣是關于東華大學的報道曾經提到:“2002年11月22日采用該校產品的最新一代洲際導彈高新工程主項內容DF-31甲已首次發(fā)射成功。”這就等于告知了東風三十一甲的首射時間。總體而言,東風三十一甲的研制過程比較順利。盡管由于某系統(tǒng)設計上的一個小缺陷導致首次飛行試驗失敗,但隨后的飛行試驗都取得了成功。2006年9月5日,俄羅斯塔斯社報道東風三十一洲際導彈從五寨發(fā)射到塔克拉瑪干沙漠試驗成功的消息,并指出方面提前通知了俄方。這里實際上測試的對象就是
的卻是被偷了,但是東風31現在只是常規(guī)武器!那就是說還有更先進的東風系列,而且對于研究武器技術是非常隱蔽,在戰(zhàn)略上都是抱有觀望的態(tài)度。至于被偷的只是部分資料,而且都是常規(guī)性武器,也可以說不是秘密了,現在最有力的就是潛射技術,五個中其中是其中一個,這個技術的威脅相當大,發(fā)射隱蔽非常強,好比陸地發(fā)射的,所以不用擔心,畢竟的實力不斷增強,而且在空軍,海軍整體水平已經達到了北約的標準。
東風31型導彈 東風31型導彈性能:
基本外形:3節(jié) 長度:10米
直徑:3米 重量:20噸
推進燃料:固體 研制時間:1983年
首次試射時間:1992年4月29日
部署形式:流動 射程:最遠達8000公里
彈頭重量:700公斤 命中半徑:500米
發(fā)射預備需時:10至15分鐘 速度:每秒1公里
費用:約300萬美元
載重: 一枚100萬噸核彈頭或3枚各重9萬噸多彈頭核彈
東風-31是采用固體燃料的3級機動導彈,射程可達8000公里,攜帶一枚700公斤相當于1百萬噸級的彈頭。東風-31有限射程的洲際彈道導彈可以為提供很強的打擊能力。而且各階段的反制導彈方式十分先進,從發(fā)射前的機動到導彈的末端飛行,攔截都將非常困難。
就象巨浪-1導彈建立在東風-21導彈的基礎上那樣,東風-31和巨浪-2實際上是同一類型的導彈,一個部署在陸地上,另一個部署在海洋上。東風-31的前2級推進器是采用了被取消的東風-25常規(guī)中程彈道導彈的技術,而東風-41則在繼續(xù)使用這2級發(fā)動機的基礎上,加裝了1級更大的推進器。自從1983年底2米周長固體火箭發(fā)動機試驗成功后,這些導彈的發(fā)展速度明顯加快。導彈的尺寸和性能已經接近美制的3級固體推進器多彈頭三叉戢C-4遠程導彈。東風-31近5000英里的射程已經可以有效的打擊西海岸的任何目標以及北部山區(qū)的幾個州。據估計導彈在設計過程中采用了部份俄羅斯現役導彈的技術。其中包括改進的機動發(fā)射平臺(TEL),導彈和彈頭上采用的先進材料,導彈沖破防御系統(tǒng)時使用的假彈頭,以及改良的固體推進設備。
東風-31是由中航集團公司,二炮,和其它的科研單位聯(lián)合研制的。1993年3月中航把導彈的發(fā)射任務交給了二炮。這種新式導彈在最終設計定居后將形成一定的戰(zhàn)斗力。東風-31的發(fā)展項目是高起點,為北京(指政府)提出了許多技術上的挑戰(zhàn)。在制造固體燃料發(fā)動機和分離燃料與導彈時曾經遇到不少挫折。在東風-31研制的最后階段發(fā)生過多次延遲,但預計將在世紀結交之時完成部署。。在1996年時就預計東風-31將于1998年服役,1999年可以證實東風-31最早可能于2002-2003年正式的形成戰(zhàn)斗力。
從東風31公開的資料上看,1998年(空軍)航空情報中心標明東風-31還未完成飛行測試。根據有關的信息和東風-31還在進行中的不斷改進,估計東風-31的許多部件將進行先期的測試,最后再進行導彈的整體測試。
外界普遍的猜測導彈的第一次試驗是于1992年4月29日完成。由于導彈部件的質量問題,在發(fā)射升空后爆炸。第二次試驗也以失敗告終。但1995年后連續(xù)4次試驗成功。1995年11月10日和1996年1月10日的試驗中,導彈攜帶了外大氣層的模仿運載器。東風-31的第4次成功試驗是于1996年12月28日在山西的某一基地進行。1997年12月中旬東風-31在Wuhai基地的發(fā)射臺上被觀測到,隨后即進行了飛行測試。同月東風-31還進行了從潛艇發(fā)射管中的模擬測試。1998年12月進行了一次“軟發(fā)射”。1999年8月2日,成功的在山西Wuzhai二炮基地發(fā)射了一枚東風-31,導彈下落點位于的LopNor(?)。在1998年下半年進行的一系列發(fā)射準備期間,派遣了USS觀測島號海軍偵查艦停泊在西太平洋實施了監(jiān)視,但的導彈并沒有向海上方面發(fā)射。1999年10月1日50年大慶典上舉行了規(guī)模最大的閱兵式,展示了許多新的武器裝備,出動了11000名官兵,17對地面陣容,25對方隊,和包括132架飛機參與的10次排隊表演。東風-31也在其中,不過導彈被裝在巨大的發(fā)射管內。
在東風-31完成部署后,會逐步的淘汰現役的東風-5洲際導彈。的洲際導彈力量將轉向公路機動發(fā)射,以此增強核導彈的生存能力以及對與反導彈措施的抵制。目前急需的是東風-31的機動發(fā)射平臺改進。現有的發(fā)射平臺可能受到地面環(huán)境的限制。改進后的底盤將加強在野地環(huán)境中的機動性能。這些改進措施將使導彈更難被發(fā)現,從而進一步提高其生存性。情報機構以及在北京南圓的東風-31工廠附近拍攝到了白俄羅斯造的六軸輪機動發(fā)射車照片。白俄羅斯的MAZ發(fā)射車底盤曾經用于的SS-20中程彈道導彈。不太可能直接把東風-31裝到這種發(fā)射車上,而是在其基礎上進行改良,其中包括了全輪獨立懸置,駕駛員控制的輪胎充氣裝備,大號輪胎,等等。還可能把其現有的機動發(fā)射平臺技術移植到MAZ發(fā)射車上,是其主要性能都能有所提高。
東風31主要性能指標:
基本外形:3節(jié) 長度:10米直徑:3米 重量:20噸
推進燃料:固體 研制時間:1983年 首次試射時間:1992年4月29日
部署形式:流動 射程:最遠達8000公里 彈頭重量:700公斤
命中半徑:500米 發(fā)射預備需時:10至15分鐘 速度:每秒2.5-3KM
單價:約300萬美元 載重:一枚700公斤,當量為100萬噸核彈頭或3枚各當量為9萬噸多彈頭核彈
簡氏防務周刊報道:東風31的運載車再度經過改良。來自白俄羅斯的消息來源稱,若干年前開始,他們和建立了聯(lián)合工作小組,幫助設計、制造供彈道導彈使用的運載車。剛剛亮相的東風31發(fā)射車外形完全類似蘇聯(lián)SS20 IRBM使用的12X12MAZ547V豎立發(fā)射系統(tǒng)。
報道強調東風31在換裝新型運載車之后,外形更加接近SS20。為提高越野性,新的東風31發(fā)射筒以十條左右的加強筋進行了加固。由輪胎直徑以及發(fā)射車長度推算,新東風31發(fā)射筒尺寸在二十米左右。比一九九九年天安門展出的東風31長度略長,顯示它可能屬于改良型,增大了射程,也許就是傳聞已久的東風31A。另一方面來自華盛頓的情報專家分析新的DF31運載車也許不具備機動豎立發(fā)射的能力,僅僅用于運輸。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8